抚州市金溪县东源村曾氏

楼主
抚州市金溪县东源村曾氏
    曾子后裔藏身金溪东源村 其中一家出9教授
来源: 江南都市报  
    今年是孔子的弟子,被誉为“宗圣”的曾子诞辰2515周年,9月底,曾子故里山东曾举办过隆重的祭祀大典。而在我省抚州市金溪县,也有一批曾子的后裔,藏身该县琉璃乡东源村,繁衍已有800年了。该村秉承曾子一脉,重视伦理道德,尤其是尊师重教,好学成风,小小村庄目前竟有17名教授在各地任教,而民国时期留日归国的曾仲鲁更是一家三代产生了20多名高级知识分子,高校教授就有9人。 [ALIGN=center][IMG]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2010-11/29/xin_2631107291652265594648.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800000]东源村全貌[/COLOR][/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2010-11/29/xin_2631107291652640528749.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800000]清朝的城墙[/COLOR][/ALIGN]
 [B] A 曾子后裔迁自南丰[/B]
    琉璃乡位于金溪县至抚州市的316国道附近,用该乡党委委员彭爱国的话来说,这个乡“不简单,因为名字里带有‘王’字”。虽然无从考证“琉璃”名字的来源,但琉璃乡迄今各个村都拥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却是不争的事实。
    东源村共806人,除外来媳妇外,全部姓曾。根据东源村的老谱记载,该村为曾子后裔从山东迁至南丰县,再迁居到金溪县钱塘,宋末元初时来到了东源落地生根。记者在《东源曾氏宗谱》上看到:曾子的42世孙洪立公因任官迁至南丰,死后葬于南丰槐田之东源,洪立公的第13世孙曾子实从模桥村迁至东阳书院。为纪念南丰先祖曾洪立葬于南丰东源,而改名为东源村。谱上记载:“子实字国华,东源始迁祖,移居周南公东阳书院,改名曰东源,子孙世居之。”
    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东源村人的先祖。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6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今济宁市嘉祥县)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5代孙。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后人尊其为“宗圣”。
    史料记载,南丰曾氏始祖曾洪立唐朝时因为担任南丰令,故全家由抚州甘山迁南丰城南瓦子巷,与兄弟游立、宏立三人并称“南丰三祖”,宋后,南丰曾氏极为显赫,出了曾巩等一批人才,迄今东源门楼上还有“南丰世第”的石刻。
[B]B 明清建筑 美不胜收[/B]
    有着800年历史的东源村是个城堡式的村落。东源村原有东、西、南、北4个村门,门楼上镶嵌的石匾分别镌刻着“龙先发祥”、“阳德含晖”、“东源西门”、“旋星共极”。村前还建有两座里门楼,其上镶嵌“南丰世第”和“隆平旧家”的石匾,让族人时刻不忘祖先来自南丰。4门除西门为不久前建设新农村重建外,其余3门均建于清康熙庚辰年(公元1700年)。村内一条东西向大街,宽2米有余。街的一侧是一条宽1尺有余的排水沟,流水终年不断。南北向巷道有9条,其中主巷道3条,条条巷道与大街相通。街巷均为青石板铺就。整个村庄布局紧凑,房屋排列有序。
    东源村里高墙大屋随处可见,每条主巷道都是大大的青石板铺就,两边则是高耸的明清建筑,十分壮观。其中被村民称之“官厅”的大屋最为精致,“官厅”为二层式建筑。四堂直进,结构复杂,光天井就有9个。屋内不仅有住房,还有花园、鱼塘、绣花楼、接客厅。大屋里镌刻着“大夫第”、“奉进世第”、“秀启南丰”、“学习南丰”、“沂水渊源”、“三省居”、“清霭轩”等,以字体论,有行,有楷,有隶,有草,书法多出于名家之手,或飘逸俊秀,或凝重端庄,或气势雄浑,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村支书曾纪泉介绍,该屋的主人当年同时在南京也建造了一栋一模一样的建筑,如今该建筑保护得很好,已经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源村西建有一座大祠,是曾氏家族的总祠。该祠坐北朝南,为四堂直进的宫殿式建筑,长近50米,宽16米,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第二堂中间两排的8根木柱,围径达2米,其石磉的围径则达3米,厚达0.7米,每个重达四五百斤。下堂天井中有两棵相拥生长、枝繁叶茂的桂花树,高出屋脊数米,远远望去,犹如一把绿色大伞立于祠堂之中。靠东一棵围径达2米多,在离地面3米处分成两股主枝,笔直向上,靠西一棵则小些,但围径也有1.5米。尽管两棵树相距3米,但枝叶却紧紧相连。每年农历八月间,桂花盛开,整个村庄飘着浓浓的桂花香。曾纪泉说,这两株桂花树,有人出价30万要买,村里都没答应。记者看到,桂花树已经被文物部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树龄为300年。
    据金溪县文博所整理统计,东源村目前共存明清建筑74栋,其中明朝建筑5栋,古井4眼,古树10株,古桥1座,古石刻2块,旧石板共长2138米。
1楼
了不起[em41][em43][em27]
2楼
盼楼主把洪立公--子实公---村支书曾纪泉的世系介绍出来该多好[em05]
3楼
转载(曾子后裔[SIZE=3]藏身[/SIZE]金溪东源村 其中一家出9教授)

藏身????
4楼
庆海公,谢谢你上传多美的景观让我们与你分享,请问有没有联系方式?
5楼
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时,金溪始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楚灭越又属楚。   秦时,金溪属九江郡。   汉初,金溪属淮南郡,后属豫章郡南城县之地。东汉时金溪属豫章郡临  金溪县行政中心
汝县地。   三国时,金溪属吴国临川郡临汝县地。   晋朝南北朝时,金溪的隶属与三国时相同。   隋时,金溪属抚州郡临川县地。   唐时,仍属临川县,在今县址上设上幕镇,并在镇东的白面坞与金窟山、宝山设置了冶炼场。   五代十国时,金溪先属吴国、后属南唐的抚州临川县。公元958年,南唐以临川县的上幕镇及靠近该镇的归政乡设置了金溪场。   宋淳化五年(994),临川县的归德、顺德、顺政连同原来的归政共四乡被立为金溪县,属抚州管辖。   元时,金溪属抚州路。   明时,金溪属抚州府。   清时,金溪仍属抚州府。   民国初,金溪属豫章道。民国21年金溪属江西第五行政区,民国24年金溪属江西第七行政区。   1949年5月7日,金溪县获得解放,属赣东北区贵溪督察专员公署,同年8月改属抚州专区。1967年,金溪属抚州地区。2000年10月,金溪属抚州市。
  曾坚,字子白,石门乡靖思人,从小严受家训,钻研经籍。元至正十四年(1354)会试廷试皆第二,是金溪进士中第一个榜眼。曾坚与县人朱夏、葛元喆、危素齐名,元时有“曾、朱、葛、危之文学”的美称。曾坚在元朝官至翰林学士,明初为礼部侍郎。其所著述,有《中兴大要》六篇,《望周山金石斋》、《青华闽海》、《昭回从政》、《逾海志》、《逾辽志》等。

神童方仲永
  宋朝年间,金溪黄通乡白马岭下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岁那年,没有读过书的方仲永,竟能写字作诗,被当地人称为神童。于是人们纷纷赠以钱币以求诗讨联。其父觉得有利可图,就整天带着仲永来往于文人学士和大户人家,不让仲永读书学习。久而久家之,仲永就渐渐平淡无奇了,到20岁时,已经和平常人一样,再也不能作诗答对了。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亲闻此事,十分感慨,作了《伤仲永》一文,叹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后人为纪念方仲永,将云林和白马岭之间的山峰命名为“神童峰”。

 县志载:“柘岗在十七都,县西六十里,高二里,周迥五里,形势回伏,幽偏  王安石
可怡,每春月,辛夷盛开。上有王安石读书堂……"。王安石是柘岗吴家(今废)的外甥和女婿,一生五次回乡,每次都曾来过柘岗。   第一次是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13岁的王安石因祖父王用之病故,随父母从韶州回来奔丧,并在家守孝3年。其间到柘岗住的时间较长,并于此时见到了金溪神童方仲永。   第二次是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23岁,正官淮南,因探望祖母回乡,又到柘岗舅家,当他得知仲永已“泯然众人矣”,感叹之余,作《伤仲永》一文。   第三次是在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30岁的王安石在鄞县任满,抽空回乡,又往柘岗。   第四次是在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38岁的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奉旨回京时归临川,又到柘岗。恰值城陂院修建竣工,应邀写了《城陂院记》。   王安石最后一次到柘岗是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57岁的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终身退隐。他推行新法受阻,旧地重游,倍增伤感。在将至柘岗的路上,作七绝诗《柘岗》。   柘岗在王安石的人生经历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他深入社会底层进行观察了解社会实况的一个接触点。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