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在古树上发新枝

楼主
书法创作,在古树上发新枝
四川省宜宾学院书法教研室   曾德宏

    拿毛笔写字,在当下的环境里,已经被归入古董的行列了。因为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写过几天毛笔字的人,都被人高看几眼。但是,真要在书法创作上有建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如同蚕子吐丝,一定要先把桑叶吃进去,消化了,再吐出丝来。不把传统经典这个桑叶吃进去,创作的丝是吐不出来的。临摹古帖,深入到具体的某一派某一家中去,是每一个学书法的人必须要沉下心来做的事情。[P][/P][P]    入帖的过程,对不同的个体,时间上的要求不一定相同。有些聪明的作者,对法帖的解读细致而深入,对法帖中的字的用笔、结字、章法、神采等的领悟也多于常人,加之勤奋刻苦,所得自然就多,入帖当然就快。有些人一生都在勤奋地临习传统经典法帖,却不得要领,始终不能入帖,也就徒耗岁月,难有所成了。这些人成为中国书法现状中的群众基础中的一部分。他们知道书法要学习经典法帖,但是,才情、禀赋、认识的局限,注定了要一辈子在手背上号脉,注定了终身都在隔靴搔痒。始终在劣质的印刷版本上依样画葫芦,描去描来,自以为工夫深厚者,不是少数。还有的人,拿毛笔写过几天字,被人家抬举,马上就停止临摹传统经典法帖了,俨然已是名家,于是信手师心,随意涂抹。这种人,是做不好书法这门子事情的。[/P][P]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书法创作,是在古代经典法帖的大树上绽放一点点新芽。在近三十年的书法展事中,我们可以见到入展作者绝大多数都能够坚持取法传统经典法帖,但是,也有少数作者直接从民国书家以至现当代活着的名家中取法的。如于右任、王蘧常、刘孟伉、谢无量、林散之、启功、何应辉、张继、鲍贤伦等等,他们的书法,因为个性特出,常常被现在的作者作为参展入选全国展览的捷径来选用。很明显,近世书法名家由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与我们都比较近,所以很容易上手。但是,每一个书法作者都很清楚,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它的生命力是不长久的。即便是写成酷肖鲍贤伦的书法,在全国展览或者区域展览中,依然要遭遇折扣。而一个书法家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是独创而不是纯粹的模仿或者依傍。选择现当代名家来做一个过渡,参加完展览,还得自己往前走。回归传统,回归经典,回归古代,就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以我本人为例,也许同多数学习者具有相似性,检讨走过的路子,可能会得出一些教训来。最早的时候,我接触到的柳公权的《玄秘塔》和《神策军》,那时因为我的堂兄在一所乡镇中学念书,他的老师就教他们柳体,所以他就叫我学柳体。学了一些时间的柳体,我自己写不好。就去学沙孟海,写得倒是有几分形似,可是老师和学长们都说不好。偶然看到明人张瑞图的草书,很喜欢,就学他的《李空同先生翛然台诗卷》。他的砍切,劲利,很合我意,写来很上手。大约一年多,我的作品就上了四川省首届书法新人新作展览,第二年,又连续上了中国书坛第二届新人新作展览和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应该说,是张瑞图成就了我,我学习他的书法,仅仅两年,我就成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风格,他的个性,是适合我的,我本应该沿着这条路子顺利地走下去的。我做了一个我的书法学习过程中很糟糕的决定:放弃张瑞图,另起炉灶。原因很简单,张瑞图是二臣,我不能学习一个人品有问题的书法家的东西。大家都称道颜真卿,所以我就选择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来写。后来,我的颜体行书作品在全国第一届行草书作品展览中入展,而且是我们宜宾市唯一的一个入展作者。[/P][P]    我在历史上游走,是一种不自觉的上溯。直到我参加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大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都是半生不熟的张瑞图与颜真卿行草书的结合。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我有一种汉魏情结。我以为楷书要写得高古,就不能停留在唐代的法帖中,而应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的碑版中去。我对《元瑛墓志》、《元倪墓志》、《石夫人墓志》、《元诊墓志》下的功夫稍微多一些。同时,我比较自觉地开始了对《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封龙山颂》、《石门颂》等汉代碑刻的学习。此外,“二王”行草书也成为我比较关注的经典内容。在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前后,张海主席在湖北调研时说,希望湖北把楚简挖掘一下,我就受到一些启发:我们为什么不把秦简也挖掘一下呢?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各国文字体系中去,这个想法,在我的思想里开始萌芽。战国简帛书法,敦煌残书,这些古典气息特别浓厚的墨迹里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如何挖掘,如何利用,如何吸收,如何化用,就是个人各显神通的了。元月十日,我要去河南郑州参加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的现场书写,我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风格来表现很伤脑筋。我对王铎行书草书都下过不少的功夫。但是,在王铎的故乡,那是王铎成风的地方,我怎么可以和他们硬比硬地拼呢?我想啊,我就写简帛一路的东西吧。还有四五天我就要和[FACE=Times New Roman]168[/FACE]位国内高手过招了,我想,书法是吃古人的事业,我还是在研习传统经典上多下点功夫,就每天看看书,临一会儿帖。什么拼接、样式,暂时就不考虑了。鲍贤伦说,书法功夫,最后还是比书法本体。我信这话。我们学了这么些东西,能够在沉静的古代经典大树上发一丁点新芽,那就是很大的成功。[/P][P][P][P][ALIGN=left]   前前后后在中国千名书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展览、“普洱茶乡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展等16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入展、获奖,我自己最大的感悟就是:书法创作离不开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继承,用现在能够看得到的高人的墨迹,去关照印刷质量低劣的碑帖,还原古代经典法帖的神采,吸收他们的精华,才可能真正学到古人的精髓,又不悖于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向。[/ALIGN][/P][P][/P][P][/P][P][P][P][ALIGN=left]在笔法已经被古人玩得精熟的历史条件下,今人开始更多地关注结字法。也许,这正是现代书法创作在古代经典的大树上绽放新芽的一个生长点吧。[/ALIGN][/P][P][/P][P][/P][P][P][P][ALIGN=left]                                            2009年1月4日 夜 草成[/ALIGN][/P][P][/P][P][/P][P][P][P][ALIGN=left][/ALIGN][/P][P][/P][P][/P][P][P][P][ALIGN=left][/ALIGN][/P][P][/P][P][/P][P][P][P][ALIGN=left][/ALIGN][/P][P][/P][P][/P]
[FACE=Times New Roman][/FACE]
1楼
欢迎你到论坛来,曾家的才子!
(可能你此帖要移到《真我风采》才合适)
2楼
宜宾才子!歡迎你的回家了!!
3楼
呵呵 曾氏俊杰也 宗亲可否上传您的大作啊?
4楼
赞!又一曾氏书法大家也。

我学书法是多年夙愿,但从今年才拿笔。我想从颜体开始,所以现在临颜真卿的。

请德宏宗亲给点建议。。。
5楼
谢谢各位宗亲鼓励!我才疏学浅,大家多教我。谢谢!曾德宏敬上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