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学会成立大会暨“广府寻根·珠玑祖地”学术研讨会[P][B][ALIGN=right][URL=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2-07/28/content_1801420.htm###]<查看评论>[/URL][/ALIGN][/B][/P][P][URL=http://www.dayoo.com/]大洋新闻[/URL] 时间: 2012-07-2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广告 [/P][P][P][ALIGN=center][/ALIGN][/P][P][ALIGN=center][TR][TD][/TD][/TR][TR][TD][/TD][/TR][/ALIGN][/P][P][TABLE=transparent,0,0,3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12-07/28/B15/res01_attpic_brief.jpg[/IMG][/TD][/TR][TR][TD][/TD][/TR][/TABLE][TABLE=transparent,0,0,3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12-07/28/B15/res03_attpic_brief.jpg[/IMG][/TD][/TR][TR][TD][/TD][/TR][/TABLE][/P][P] 广府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朵奇芭。从18世纪以来,广府文化就飘洋过海,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的不少城市生根发芽。19世纪末,华人已成为澳洲第二大族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来自广东。华人再次成为澳洲第二大族群,粤语是澳洲第四语言。[/P][P] 唐代张九龄凿通大庾岭古道后,中原移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通过南雄珠矶巷到广东各地。美国学者萨莫瓦(Samovar) 与波特 (Porter) 在著作《跨文化交流》中提出,一种文化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必须有几个特点,文化的历史性、开放性、独特性、和现代性。而广府文化正是满足了这几点要求。首先,广府文化既历史悠久,又具有强烈现实性和实践性,广府文化既兼容并包、海陆兼顾,有强烈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又独树一帜,有许多其他文化都不具有的特点。所以,如果广府人继往开来,锐意创新,广府文化一定会历久常新,继续在世界文化画廊里占据一席之地。[/P][P] 广府文化、澳洲华人与华文传媒[/P][P] 刘康杰(澳洲华人,博士):[/P][P] 广府文化、澳洲华人与华文传媒[/P][P] 世客会作为全球客家人的交流平台,在族群文化资源的建构与运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成为客家人的文化品牌。广府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可参考其中的经验,创新符合广府族群的资源建构与运作模式。[/P][P] 创新广府族群的资源建构与运作模式[/P][P] 吴良生(华南理工大学博士):[/P][P] 创新广府族群的资源建构与运作模式[/P][P] 珠玑巷与广府文化[/P][P] 1992年我们广府文化学者,先后到南雄珠玑巷和封开县考察,找到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源头。1995年霍英东、黎子流倡导成立的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是在我们考察时,发现珠玑巷的中原移民后裔文化和寻根文化基础上成立的。1996年3月,受徐少华同志邀请,到封开、梧州考察,发现这里即是“广”的所在。源于汉武帝于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时,从圣旨“初开粤地,广布恩信”中取出“广信”二字,为当时管辖■南九郡的“交趾部”(后称交州)首府所在地一一广信县,即现在封开(含梧州),故而有“广信首府”之称,简称“广府”。[/P][P] 屈大均说广东文化“炽于唐于宋”。“炽”,热也,就广府文化而言,在这时期的“热点”表现,主要是“移民热”而展现的开拓进取精神。“珠玑巷”文化实质是移民文化。唐代贤相张九龄开凿大庚岭梅关古道,是这个时期的启端。而这条古代的“高速公路”,沟通了中原与岭南的往来,在中原战乱频仍的历史背景下,唐宋两朝先后有三批百万南下移民,从梅关古道经珠玑巷转移岭南各地。这个历史时期的移民潮,与广信时期的移民有很大不同,广信移民南下后多分布在粤桂一带,而梅关珠玑巷移民多是成批迁移,而且大多是分布在珠江三角州一带。因此,造成了在广信时期之后,以梅关珠玑巷为祖地,将广府文化推向第二历史时期。从江门良溪发现和论证“后珠玑巷”文化,就是对广府文化开拓进取精神的持续发现和研究成果。著名学者梁启超,对此多有叙述:“各家族谱,什九皆言来自宋时,而其始迁祖皆居南雄珠玑巷。究含有何种神话,举粤人竟无知者。”[/P][P] 从明代到清鸦片战争前,为期有四百余年。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时间跨度最长、文化内涵最广的载体,是“两广总督府”和广州“十三行”,所以将两者共列为广府文化第三座里程碑。如果说“两广总督府”主要在政府职能上发挥其兴旺发■广府文化的作用,那么,广州“十三行”则可以说是从对外商贸上发挥了兴旺发达广府文化的功能。“十三行”是明清两朝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开始由13个行商(洋商)组成而得名,此后有增有减而名不变。自明代嘉靖年间始办,至清代同治年间鸦片战争结束,持续300余年之久。尤其是在乾隆年间,清朝规定全国仅广州“一口通商”,更使十三行兴旺发达,使其代表的粤商成为全国六大商帮(晋、徽、浙、苏、闽)之首。是商业集团,又是金融集团,多是经济产业投资,亦有文化投资,有国内投资,亦有国际投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十三行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设有商务代办机构或侨民会馆,十三行与这些国家不仅商贸往来,且有文化往来;华侨会馆,更是广府文化的海外驿站,是使广府文化“照四方”的中转站。这些都是十三行具有明清时期里程碑意义的依据和标志所在。[/P][P] 广府文化的里程碑及其标志[/P][P] 黄伟宗(省府参事、中大教授):[/P][P] 广府文化的里程碑及其标志[/P][P] 写广府民系与广府文化时,无视珠玑巷,甚至不知珠玑巷,那便等于对这一历史的无知无疑,广府人有太深的“珠玑巷情结”——这被他们视为自己的汉文化之“根”,以此证明他们不曾自外于一部中国的整体文化史。珠玑巷的传说是基于大量谱牒的发现予以了进一步的证明,还产生于一个非常时期作为一个民系共有的认同观念。 该传说,正是产生于中国积弱、屈辱,开始走下坡路的南宋时期——除了宋代进入“后儒社会”,实用理性占了上风,强调汉民族文化传统乃至汉族血统之外,更重要的是,汉民族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相对激发起了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乃至血统之至贵——“珠玑巷传说”的内涵正是在此,以强调汉民族于岭南开基,作为广府民系的汉族血统。[/P][P] 汉民族或更早一些,华夏族的边界,在东边,当是以武夷山脉为界,过了武夷山,乃是“东夷”,包括武夷山的得名,已很明显。同样,在南边过了五岭的越城岭等,也明显为“华蛮之界”。也就是说,过了南岭,也便是南蛮之地了,而非汉族或华夏族的地域了。因此,从江西(古华夏族或汉族地域)进入福建(东夷)、广东(南蛮),无疑是离开汉民族的天下而进入了异族的世界。而这时,如何重新确认自己的汉族身份,明确显示自身的世系乃汉族世界——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中原、中州、中县,即中华疆城,也就是当时这片土地上所能知道的整个世界的中心)——渊源,是汉民族的正朔,是炎黄子孙呢?这就需要一个确认其炎黄子孙,汉族根系的“第二祖地”的证明。于是,便有了广府民系珠玑巷的传说,客家人也几乎同时有了石壁的传说。[/P][P] 有了这么两个“祖地”,或在夷蛮之地重新开基的证明,无论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也都就有了与中原、与一部华夏文明史密切相关的历史渊源。自张九龄凿开大庾岭道至产生珠玑巷传说之间,更有600年之久,大量的中原移民,过梅关古道,进入到南雄、韶关等粤北地区,使那时粤北人口,比包括广州在内的南海郡要多得多,且不说在南雄更设立了广东第一个孔林书院。因此,广府人也同客家人一样,有着同样的身份认同,即:都是来自中原,根在中原,后来才在各自的祖地开基创业;都经历了大迁徙,身上有着迁徙的印记与血液;都籍借于族谱,传说乃至神话,拥有汉民族的身份。[/P][P] 也许有人说如今的珠玑巷,已经不复有广府人了,以至称,珠玑巷的东道主都不是广府人,其实,无论是耶路撒冷——犹太人有2000年都不在那个地方,科索沃——塞尔维亚人今天甚至已被挤了出来,可他们会不认自己的祖地么?[/P][P] 珠玑祖地:身份认同与精神谱系[/P][P] 谭元亨(省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P][P] 珠玑祖地:身份认同与精神谱系[/P][P] 研究岭南宗族的历史,一定会关注南雄珠玑巷,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屈大均不但提供了珠玑巷立名来历的另一说法,而且向我们展示出明清间在岭南尤其是广府——地域是今珠江三角洲的心腹地带——特有的宗族文化现象:广府的世家大族都公认先祖是从珠玑巷来的。现存的广府族谱,也绝大多数以庄严的文字表达了这一“共同宣言”。自清代以来,已有学者关注珠玑巷和岭南宗族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南雄珠玑巷更成了宗族显学研究的热点。严肃的学者绝不会轻率地断言广府宗族同南雄珠玑巷的历史不是真实,因为它影射出一段极其庄严的历史真实:[/P][P] 大庾岭道自古是五岭主要通道之一,中原、江南以及岭北各地的先民越岭而南,必经南雄珠玑巷。南雄珠玑巷是中华民族南拓的主要中转站,他们的落脚点选择了渐次成陆的珠江三角洲。明中叶以来,中国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文化涵养和技术素质比较高的南拓移民,在广府文化得风气之先、勇于开拓、兼容并蓄的特质熏陶之下,发挥了珠玑巷文化精神的凝聚力,各“宗族”同认南雄珠玑巷为归,以族谱、祠堂为精神家园,迅速整合起来,使岭南宗族文化对明中叶以来岭南社会的巨变作出与时俱进的应对。广府的世家大族,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原先落后的岭南社会迅速步入中国的先进序列。屈大均这样的大学者,正是满怀激情地赞颂了广府宗族文化取得成果的历史真实。我们更应该有所超越。我们对岭南宗族制度“亚形态”和“虚拟性”的研究还停留在资料的阶段,对广府宗族文化同珠玑巷文化关联的研究和解读还远远不够深入。[/P][P] 陈忠烈(省政协常委、省社科院研究员):真实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P][P] 明代以来在民间社会形成的珠玑巷移民传说,至今仍在海内外延续着。珠玑巷传说已成为广府人构建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早在晚清已出现过广东官绅合力打造珠玑巷传说,这一现象在广东各地官修方志中有所体现。晚清时期,一方面是西方列强肆意瓜分中国领土,另一方面西方新思潮也随之不断涌入,士大夫们开始构筑“国族”概念,广东侨乡与海外交流最为频繁,在清末构建“国族”的热潮下,官绅通过族谱、方志的纂修,对历史上的珠玑巷传说加以梳理,将民间长期流传的珠玑巷移民之说官方化,而随着广东人向海外移民,这一观念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华人之中。[/P][P] 海外操广府话的后裔都承认珠玑巷是其祖先发祥地海外华人把珠玑巷作为故乡的象征,“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广东人能够遍布世界各地,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他们的血液中有着先民为求生存不惜离开故土,而向外拓荒的因子。” “说起南雄珠玑巷,不但广东人熟悉,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也并不生疏,广东人和海外广东籍华人都把南雄珠玑巷当作他们祖先的发祥地。”1996年,新加坡鹤山会馆在《中国鹤邑各族南迁始末史略》称:“中国鹤邑各族来自南雄珠玑巷,尤以咸淳年间播迁最多。……今参阅本邑各姓族谱,……尤以咸淳四年、六年、九年、十年播迁最多。”[/P][P] 总之,清末五邑地方士人共同编纂的地方志,表达的是地方士人以王朝为中心,将地方与国家联系起来的历史文化观。他们叙述的地方历史多强调地方与中原的关系,地方志在私家族谱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珠玑巷传说,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中原正统文化的认同。19世纪末,随着各种西方新思潮涌入中国,诸如民族、氏族、种族、人类等新名词开始出现在地方志中,五邑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受其影响尤为明显,五邑方志编纂者在接受新思潮后又将其带入方志编纂中,而要追溯地方民(氏)族的根,就自然会将着眼点放在民间长期流传的珠玑巷传说上。晚清以来,五邑人纷纷走出国门,方志对这些出洋者以及在海外的发展也有相应记载,鼓励人们移民海外垦殖。这些移民在海外也需要借助珠玑巷移民精神团结互助,最终珠玑巷传说在海内外的五邑人及其中国人中得以弘扬。[/P][P] 晚清侨乡的珠玑巷认同[/P][P] 刘正刚 (暨南大学教授、博导):[/P][P] 晚清侨乡的珠玑巷认同[/P][P] 宋代经珠玑巷南下迁民,多为有组织的群体,并得到官府支持、帮助。如番禺市桥《蒲氏族谱》记迁民组成“签名团词赴(保昌)县陈告,准立文案、文引,乃赴府告准案结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行”。对上述贡生罗贵一行南迁,保昌县、南雄州都给文引,特别指明“凡经关津岸陆,此照通行,毋得停留阻禁”。他们抵达冈州(新会),知县李丛芳批示“准迁移安插广州、冈州、大良都等处,方可准案增立图甲,以定户籍,观辟处以结庐,辟地以种食,合应赋税办役差粮毋违,仍取具供结册,连路引缴赴冈州”18。这种集体迁移方式不但利于人口集中和聚落建设,而且对加强居民内聚力、认同感也大有裨益。故后世有“顺德祠堂南海庙”现象,为三角洲地区宗族势力强盛的表现。[/P][P] 此前珠江三角洲水网沼泽遍布,是野生动物渊薮。人类活动并没有留下深刻痕迹。虽然唐代广州已发展为一个世界性港口、中外商贾云集的城市,但这是依靠广州三江交会地理优势,将广州城市陆向腹地延伸至五岭以北,长江中下游、大西南,海向腹地依靠“广州通海夷道”,延伸至东南亚、印度洋乃至东非海岸的结果。这个称为“核心式”开发模式使广州可不必依赖珠江三角洲为腹地而发展起来。但到宋元时代,一则珠江三角洲大量土地出露,为人类活动提供宽广平台;另一方面是最主要的是中原北方迁民南下,他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丰富生产经验和一定资金,在适应珠江三角洲地理环境之同时,掀起以土地利用为中心的经济开发高潮,这使大片荒滩化为沃壤,遍成荆榛变成稻粱。广州成为全国性粮食市场,商品经济抬头,内外贸易兴旺,文教肇兴,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一个基本经济区,跻进全国先进地区行列。这其中最关键一个因素是中原北方移民到来。这些移民和当地人一起,宋代已完全发展为广府系,广府文化也同步形成,居岭南民系和民系文化之冠。而珠玑巷作为这个移民潮流一个最大中转站和强大交流通道,发挥了巨大历史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它是广府系的族源和广府文化根源,历千年而不衰。在经济全球化和空间一体化,人类文化个性日益被淡化、稀释背景下,发掘、保护、开发利用珠玑巷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显得特别有意义。[/P][P] 宋元珠江三角洲大开发与珠玑巷迁民[/P][P] 司徒尚纪(省府参事、中大教授):[/P][P] 宋元珠江三角洲大开发与珠玑巷迁民[/P][P] (专稿)[/P][P] 珠江三角洲是宋元以后南下移民的主要定居地,不少移民经珠玑巷中转至此。而后,一部分或西迁南下,或飘洋过海。这部分移民是广府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珠三角的勃发、广府民系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卓著的核心部分。相当一部分的广府人及海外华侨均自称是“珠玑后裔”,他们对岭南历史的影响深远。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交际工具,是广府文化的载体,是广府民系的认同标志。粤方言区域就是广府文化区域,粤方言的区域特点,传递了广府民系、广府文化生成、发展各阶段的信息,为我们研究广府文化提供了不可再生的依据,是我们建设广府文化的最好切入点。位于珠三角的广州,自古以来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珠三角不但是广府民系的中心地,也是粤方言的发展地和重要的通行地。尽管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粤方言最接近标准语,但因移民的年代、源头、路径不同,便出现“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情形,“不同一条水”。该地区有代表性的次方言是广州话、台山话、石岐话、莞城话。广州的西关话是传统粤方言的标准语。[/P][P] 珠三角广府民系语言与文化特色[/P][P] 郑佩瑗(省政府文史馆馆员):[/P][P] 珠三角广府民系语言与文化特色[/P][P] 粤语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到唐初为第一阶段,形成于广信的早期粤语通过整合当地俚僚土著民族语言,沿西江及其支流传播;从唐开元年间开通大庾岭路至元末为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珠玑巷移民的方言,珠江三角洲粤语出现某些变异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格局;从明代起为第三阶段,已经确立权威方言地位的广州话向西江、北江水系和东江下游不断扩展,逐步覆盖这些地区的粤语次方言及其他方言。[/P][P] 从粤语的演变看广府民系的发展历程[/P][P] 罗康宁(省府参事室副巡视员):[/P][P] 从粤语的演变看广府民系的发展历程[/P][P] 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P][P] 学术研讨会会场。[/P][P][/P][P] 珠玑古巷。[/P][P] 本月25-26日,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于韶关南雄市召开了所属的广东广府学会的成立大会,并同时召开了“广府寻根·珠玑祖地”的学术研讨会。[/P][P] 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执行会长许志新致贺词。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华清文等领导均到会致词。中共韶关市委、市政府、广东省社科联、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社科联等向会议发来贺信。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会长黎子流书面发言中希望广东广府学会一如既往地为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为传播珠玑精神而努力。[/P][P] 该会欧初、田丰、周■、张荣芳、张磊等为顾问,黎子流、梁广大、■志广、伍亮、刘清生等为荣誉会长。[/P][P] 会议选举了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为首任广东广府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为执行会长,郑佩瑗为常务副会长,陈志红、陈泽泓、钟晓毅、梁凤莲为副会长。[/P][P] 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回顾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推动、促进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的成立与发展,确认珠玑巷为广府祖地,并成功召开了多次研讨会,与中央电视台拍摄《千年珠玑》,从而大大提升了广府文化的影响的历程。正如与会学者指出的,广府人是华南最大的一个移民族群,其人口一半以上,都是从珠玑巷南下,从而遍及珠江三角洲,为广东的开发与繁荣,功高至伟,尤其到了近代,广府白话,也就是粤语,之所以成为联合国通用的第五大语种,正是广府人成为拓殖海外的华人华侨的主体,以广府人为代表的世界华商集团,更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中经济腾飞的第一推动力。[/P][P] 与会学者黄伟宗、司徒尚纪等强调,正是上世纪90年代,在推动广府研究中,他们率先发现并确认了古广信(今封开、梧州)是“广府”最早得名的地方,也是中原人越过南岭,自湘漓的灵渠、潇贺古道一直到梅关古道,落籍岭南,才形成广府族群。因此,珠玑巷作为其南下的重要中转站,则成为广府人共同认同自己是古汉人的祖地。千百年来,无论国内还是海外,这种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也都是不可改变的。与此同时,以罗贵为代表的珠玑巷移民南下越过北回归线,抵达珠三角的中心区良溪(今属江门蓬江区),开拓垦殖,更漂洋过海,使江门成为中国第一大侨乡。数百年间,海内外每年以数十万计及至百万计的人来珠玑巷寻根问祖的数字,也足以证明“珠玑祖地”在全体广府人心中的份量。中大历史教授黄启臣,则以十三行梁经国家族出自珠玑移民的范例,证明自明清以来,包括陈白沙、朱次琦、屈大均,一直到康有为、梁启超等广府历史文化名人,对广东、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有人试图“虚化”珠玑巷的意义,是大谬特谬也。[/P][P] 会议中不少学者如谭元亨、吴良生等把广府与客家比较,把珠玑巷与客家祖地石壁比较,从而揭示出“祖地”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当今全球化浪潮下,这种身份、血缘的认同,是多元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的标志。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主任(馆长)周■在书面发言中指出:希望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及其广东广府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后,能够给力广府文化及珠玑文化研究,给力海外联谊活动载体的多样化及民族团结凝聚力的增强,给力地方文化发展及文化与经济的互促共荣。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华清文在会上对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赞扬。华清文副主席认为,在今天,加深认识“祖地”的意义,不仅是凝聚华侨华人的需要,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通过社会团体更广泛地团结整个民族的需要,也是走向民主法制的题中之义。会议提出,有必要发起、组织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同祖同源,同文同心,相信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在各级领导关心重视下,在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参与、支持下,一定能成功举行。[/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