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震惊世界。由此,引出了一个令考古界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今随州之地——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随国,为何频频出土曾国文物?曾、随到底是何关系?这一争论了36年的“曾随之谜”,终于被彻底破解。考古学家首次披露:经对随州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可以断定,曾国就是随国!随地曾国为周王在汉东一带分封有众多的姬姓诸侯国之一。
【曾国考古结论】:三十多年来考古挖掘曾侯乙、曾侯丙、曾侯谏、曾侯犺、曾侯与、曾侯宝等许多曾侯墓,逐渐勾勒出古曾国的脉络与轮廓。根据考古发掘的人体骨架检测,曾国人身高多在1米6左右,寿命30-40岁,“曾侯乙为42-45岁,算得上高寿了。”按照碳十四年份检测,节合公元纪年,曾国处在约公元前1030年至公元前320年,延续了700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
【曾氏故国“古鄫国”】:鄫国为夏朝姒姓封国,始封与经历,史无详载(昭演按:引《宗圣志》语),故城遗址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西北16公里鄫城前村与鄫城后村之间。鄫国历夏、商、周三代,至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亡于莒国。世子巫去国号“鄫”之邑旁,称曾氏,此为姒姓曾氏之始。曾氏来源于史志、谱牒俱无争议。
【对比】: ①按上述年代对比,巫公的“鄫国”被灭,随地“曾国”尚存,并延续了约250年左右。两国起始与灭亡时间差异甚大。 ②按地域对比,鄫国在山东,遗址今犹在;曾国在今湖北随州。其分封国名(号)不同。先秦分封国之主,不以国号为姓。 ③按等级差异:按《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曾国作为诸侯国,其规模“方百里”。而曾氏的故国“鄫国”为前朝遗国、属于异姓异部落,按周初的规定,仅被封为保留奉祀性质的记名级别小国,国土大小未详。 ④按原始姓氏以及演变:
湖北曾国世袭之主姓姬,其侯爵曾国主后裔未见史籍记载。基于随州系列曾侯古墓考古结论,出土文物坐实了“曾随合一”、“曾国随都”、“随地曾国”的解释,再查随(曾)国主直系后裔,原来有记载,随(曾)国的嫡系继承人,在国亡外逃后以其地名郡望为“随氏”,即姬姓随氏。秦汉起姓氏概念合一,取最后的“氏”作为户籍的“姓氏”。按现存资料随姓有两个来源,其中一个就是出自随州姬姓随(曾)国之主。
山东鄫国世袭者姓姒,世子巫国灭后才以国号去邑为氏,巫公的其余旁支亲族未详,也没有相关文字记载。
【概论】:湖北随州所有曾国出土曾侯墓,只是国号“曾”,与姓氏的“曾”毫无关系。多年来苦口婆心申述,只是告诉大家湖北曾国的古墓与曾氏无关而已。1978年开挖曾侯乙墓之后,曾侯乙墓出土的曾国徽记(或称:四龙曾徽)就是因为某曾姓教授一段不置可否的言论,一个“象”字,导致很多不明就里的族人将“曾徽”印在新修的族谱上,印在家族活动的纪念品上,更有甚者在重修祠堂、祖坟的时候将徽记制作到祠堂、祖坟上以作炫耀。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有必要予以警醒,否则将来的族人就会因事物广泛使用被误判坐实、固化了思维。 随着随州古墓系统开挖,真相也有理有据,证明了随州曾国与曾氏没有关系,一个是国号,一个是姓氏,没有可比性。很明显一条,在已经进入信史期,我们武城曾氏开派祖宗圣参公(俗称: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而随州最早开挖的曾侯乙古墓,经碳十四测试和随葬编钟等铭文解读,断定侯爵曾国姬乙生年约在公元前475年,也就是宗圣公生年比曾侯乙早三十年。之后的随州曾国,按现在考古得出结论,继续延续至公元前320年左右,于春秋与战国之交才覆灭。这时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曾子弟子子思子的再传弟子,即师承上的徒曾孙)已经年过半百了。武城曾氏约繁衍至五、六派左右。 历年来据理辩解,就是希望现代曾氏族人不要错误解读,不要因为人家王侯古墓出土而去牵强附会。至于一些人不理解,我们有义务去耐心解释,如实相告。尽心而已,并非争什么名利,或说争什么气。没有必要恶言相向,采取谩骂、讥讽的方式也不可取,对家族的和谐团结也没有裨益...
点击链接 参考考古论文以及视频报道:
《考古改写历史 “小国”曾国实为春秋早期大国》
《三千年前古曾国揭神秘面纱 “曾随之谜”彻底破解》
视频《文化大观园曾随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