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河村貌(摄于2018年) 泽河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南部,是革命老区村。距离镇政府11公里,距离广明高速更合东出口5公里,省道S273经过村前。地处低山丘陵地区,聚落呈块状分布。有百坑、新庙坑2条小溪从分别从后山飞雁山流出,左右包裹着村,在村前汇成一条小河,源远流长,通往西江。据家谱记录,李姓先来建村,后迁出。曾姓从顺德勒流锦里坊迁更楼停步村,元至正十七年(1357)迁此。村中有联曰:“泽藏异宝,河出荣光”。清咸丰四年(1854),土客之争,村民离村,至1861年才重返家园。 开村时,属肇庆府高要县。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属肇庆府高明县景顺乡文储都。清代,属肇庆府高明县景顺乡文储都一图。1920年,属高明县第二区。1936年,属高明县第二区。1952年5月,高明、鹤山两县合署办公,属第十一区泽河乡。1954年6月,属高明县第二区泽河乡。1958年9月,属高鹤县更楼公社。1963年,属高鹤县更楼公社泽河大队。1981年12月,属高明县更楼公社泽河大队。1983年11月,属高明县更楼区泽河乡。1988年,属高明县更楼镇泽河行政村。1994年9月,属高明市更楼镇泽河行政村。2002年,属高明区更楼镇泽河行政村。2005年,属高明区更合镇泽河行政村至今。 泽河村下辖5条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00多户,总人数3500多人。共有耕地4000亩、鱼塘500亩,山林27000亩,其中属集休所有的3000亩。传统经济为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花生、沙葛、西瓜,部分村民从事手工业和小贩等。现时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种水稻,兼经营木料加工、餐饮、装修、承包土地和种植蔬果、林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分红。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喜庆节日的濑粉、农历二月的角仔、春节和端午的粽子。 20世纪60年代通电,90年代通电话,2004年通网络,2012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村中有篮球场3个,有兵乓球台、桌球台和其他健身设施。设有老人活动中心,有藏书350余册的农家书屋。还有百年榕树6棵、130年的芒果树1棵。2007年制定《村民小组村规民约》。
泽河村为革命老区村,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巨大贡献。50年代中期划分约800亩山地及良田建设潭山康复医院;50年代未期划分约4000亩良田建设佛山第一大水库---深步水水库; 70年代初期划分约6500亩山地建设公社林场。近年,村中青年积极参加农村及农田的改造工作,集约土地管理,寻求更科学的耕作模式和发展。 泽河村曾氏谱牒详明,清晰地记载着泽河村曾氏的徙居、发展史,以及众多先辈的故事。本支渊源直系:一派祖宗圣参公(居山东武城)→十五派祖据公(徙居江西庐陵)→三十四派祖略公→三十八派祖洪立公(徙居南丰)→四十三派祖巩公(字子固,理学名儒,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赠少师,谥文定公)→纲公→虑公→实公→柏公→开公→龙公→弥高→存仁→守祯→良贵→杨庭(官广东道,居广州,生三子:善贤,善行,善豪)→善行(善行生五子:肇兴,受兴,德兴,道兴,道明)。其中受兴、道兴为泽河开村始祖。 泽河村保存完好有四座古建筑祠堂:受兴曾公祠、克仁曾公祠、成坚曾公祠、成厚曾公祠。祠堂均为广府式布局,见证该房曾氏族人的辉煌历史。据家谱记载,以及长辈口传,原本该族建有“道兴曾公祠”,始建年代不详,毁于清末。 受兴曾公祠,位于村东南侧,为曾氏族人纪念先祖受兴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而建。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格局,总面阔18.3米,总进深30.7米。硬山顶,人字灰塑博古封火山墙,灰雕博古脊。右有青云巷“兰芬”。青砖墙,花岗岩石板墙脚。该祠于2012年1月,列入佛山市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道兴曾公祠,位于村东侧,2017年泽河后裔择地从建,并于2018年元旦落成庆典。重建的道兴曾公祠,坐北向南,三间三进格局,深31米,宽16米,现代仿古建筑。
克仁曾公祠,位于村南侧,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后多次修葺;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右有青云巷、厢房;总面阔15.2米,总进深26.2米;硬山顶、人字灰塑博古山墙,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该祠于2011年1月,列入佛山市高明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成坚曾公祠,位于村北侧,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后多次修葺,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三进,总面阔11.9米,总进深24.9米,该祠于2011年1月,列入佛山市高明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成厚曾公祠,位于村西侧,又名“四世祖祠”,始建于清末,重建于1944年。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格局,总面阔22.9米,总进深16.25。该祠于2012年1月,列入佛山市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村中自古有“七社、八庙、九井、十闸”之称。启明门位于村东侧,坐西向东,面宽、进深均为4米,高8米,用木板分为两层,门楣上刻有各种花卉图案。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益金门位于村南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北向南,面宽4米,进深5米,高8米,用木板间层,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迎金门位于村西侧,宽5米,深9米,东西走向,红砖墙体,镬耳屋顶。
2003年,在泽河村的东南西北方向,原址重修4座庙宇,祈求风调雨顺,国泰君安。村中现存古民居建筑28座。位于泽三坊古民居群,建于清代,耙齿状布局,每座均为三间两廊格局,总面宽8.1米,总进深10.6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体,外墙有山水壁画及花鸟灰雕,屋内天井设有排水沟。
泽河村拥有高明目前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调,形成于清代。乐队由鼓、钹、锣、铜鼓(翘心锣)和两支唢呐组成,称为“六音”,并逐渐形成固定形式成为“花鼓调”。结合民间组曲与当地迎亲风俗,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泽河曾氏前辈在传统花鼓调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乐曲《岗雕上山》,展示了丰富的乐曲想象力和超高的唢呐演奏技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学、民俗学内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15年12月,高明花鼓调研究基地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计划展开对花鼓调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旨在研究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提升高明花鼓调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的认知程度,力保非物文化遗产。
花鼓调表演(摄于2016年) 泽河村的特色工艺品有花灯。起源于清代,分为宫灯和八角灯两种,一般在农历腊月才开始砍竹开篾,制作花灯竹框,然后在花灯上每个角都会粘贴装饰,两朵四瓣的皱褶红花,四片绿叶衬托。八角灯有24个角,制作的时间是普通宫灯的3倍以上。全部花朵都用红色皱纸制作。在灯顶处围上了一圈用七彩礼物纸做成的“流苏”。
花灯制作老艺人曾汉强及其制作的花灯(摄于2016年) 每年“五一”劳动节,泽河村曾姓集体祭祖。逢春节和其他重大事件或者重大活动,村民均会举行祭祖活动。该村有开灯习俗,上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到过年的时候都要买一盏花灯挂在家里,寓意添灯(丁)发财。泽河村挂灯的日子为每年正月十六。
挂花灯(摘自网络)
泽河村曾氏,为“唐宋八大家”曾巩后裔,名门望族,书香世代,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历代肩负“秋雨名家”之称谓,继承祖宗之精神文化遗产。泽河村民在历史上和现代新中国建设上都付出巨大贡献。 昨日的泽河村年逾古稀,正静静看谈世事变幻莫测。 今日的泽河村风华正茂,正积极应对社会瞬息万变。 明日的泽河村茁壮成长,正展开双臂迎接更好未来。
泽河村名人简录: 曾胜,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任台山汛。 曾宗元(1732—1794年),由太学恩授卫千总,封武信郎,高明县志有传。 曾云程,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拔贡,候选儒学,著有《西山诗集》,高明县志有传。 曾江(1779—?年),宗元长子,清嘉庆三年(1798年),由增生分发县丞,签分江苏。 曾潭,宗元次子,候选州判。 曾作林(1793—1841年),历任普宁县教谕、光禄寺典簿、直隶州分州,诰授奉直大夫、昭武都尉;高明县志有传。 曾邦彦,作林长子,清咸丰间廪贡,任普宁教谕。 曾鉴铨,作林次子,清咸丰间廪贡,任永安教谕、东莞训导、光禄寺典簿衔。 曾锡清,清同治间增贡,任琼州训导。 曾利见(1764—1830年),清嘉庆庚午恩贡,任直隶州州判,著有《锄经堂诗集》。 曾福龄(1830—1868年),军功六品,顶戴蓝翎,任翰林院典簿。清同治元年(1862年)招募军队统带要、明两邑练勇,平定“客乱”。 曾国钧(1895—1928年),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第四联队第一大队长。起义失败,奉命转移香港。1928年1月奉命回广州从事地下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不幸被捕,是年1月3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曾四,革命烈士,1944年参加“倒钟运动”,同年九月在龙尾头茶亭战斗中牺牲。 曾日东(1920—2007年),1944年秋参加并领导高明二区人民“倒钟”运动。1949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江北第一支队第二团团长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韶关市市长、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其妻苏趣怡,中国地质科学院工程师,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人事处处长 曾祖尧(1908—?年),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科毕业,曾留学日本。历任南京新兵训练所见习官、某部排长、连长、广州宪兵队副、少校营长、中校团长、黄埔军校中校队长、教导团代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广州行营驻香港中校联络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參事室研究员。 曾如羲,美籍华人核科学家,现为美国休斯敦太空发展中心负责人之一。 曾世荣,曾任肇庆地区食品进出口公司经理(正处级)。 曾雄国,曾任国务院辖的电信器材厂处长。
文献:《曾氏善行族谱》,《曾氏宗亲网》,《高明地方志》 撰写:曾智材 资料核对:曾维强、曾仲山、曾二盆、曾冠杰 审核:曾福田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1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