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宗亲投稿 -> 我们心中的据公 返回  打印
我们心中的据公
作者 曾广辉   摘自 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立场   发表 2010-10-24 13:04:05  
 ——纪念据公南迁两千周年

    据公字恒仁,举孝廉,袭都乡侯,西汉绥和元年,以功加封关内侯。东汉永平六年追封吉阳郡公。宗圣十五代孙,山东武城人。生于汉永光元年戊寅岁(公元前四十三年)正月初七未时。建国三年庚午岁(公元十年)十一月十一日由山东武城举族南迁庐陵吉阳,为江南曾氏始祖。殁于汉建武十一年乙未岁(公元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葬仁寿乡石马坞大座人形壬山丙向。墓前有白石为记,旧谱载:白虎巡山。有墓联“地脉山沙左卫右环无偏倚,坟前基址前迎后护有扶维”刻于墓碑两侧。现今耸立于吉水县八都镇东部山地的据公墓是公元2008年4月6日经多方考证决定的重修墓。
    历史上对据公的记载极少。长期来一般把据公定格为“耻事新莽,避居江南”的隐士,当然也有人把据公说成是“求田问舍,碌碌无为”的平民。严格地讲这些评说不准确,不全面。真正的据公是大智大勇的能人,力挽狂澜的强人,横刀立马的军人,忠孝两全的完人。

徙兵甲忠心报国  赐封地功比东郡

    西汉未年,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豪强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重新戴上奴隶的桎梏,社会矛盾激化。刘汉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危机四伏。那时恰当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主政。作为皇亲国戚的王氏家族深受皇家恩宠,九人封侯,五人封大司马大将军,分据势职,盈满朝庭,地方官吏更是多如牛毛。其中侄子王莽最受宠幸,代其叔做大司马。按常情常理本应鞠躬尽瘁,尽力补天,但他却心怀叵测,阴谋窃国。公元六年汉哀帝崩,   由王莽选九岁的刘衎(kān)做皇帝(即平帝),从此以后大权在握。同年王莽升为太傅安汉公,专决国政。公元四年王莽又加“宰衡”之号,效仿周公。公元五年,他又毒死平帝,选一位年仅二岁的宗子刘婴为帝嗣,自任为“摄皇帝”。公元九年王莽正式废除刘婴,自即天子位,改国号新,实行改制。他的倒行逆施、最后造成了农商交困,刘汉王朝大厦倾倒。
    身为都乡侯的据公面对王莽的窃国篡汉罪行,大义凛然,愤而反抗。建国三年庚午岁腊月二十六日据公发表《南迁记》,文中最后写道:“若与宋微子之兴悲同,数行泣下也?子孟不作倾危,奚特孤臣有怀其事,无侣黾(min努力)焉哉?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是多铮铿有力的话语!《南迁记》其实是据公的讨莽檄文。用现代话来说这段文字,意思是:我据公就象宋微子那样看着朝庭衰败只流下数行悲痛的眼泪吗?不会的!往昔有子孟为了自身安全而逃避危险,躲避灾祸,难道今天我也仅仅独自一人心怀中兴汉室之志、勇猛征战而无同伴一起努力行事吗?不会的!请看今天世界反莽怒潮汹涌澎湃,天下不是王莽的天下,汉室中兴指日可待!
   
    比据公小四十六岁的东汉史学家班彪用诗记录了据公武装反莽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挽河汉而徙兵甲,整乾坤而篆鼎钟,纠纠然名不可穷。嗟!公于昔也幸,天子三锡之命,民于今也见,将军八面之风。
    班彪这首诗活现了据公当年武装起兵反莽篡汉的英雄形象。你看:为了挽救河山据公亲自整顿兵器,武装起事,因为重整乾坤而声威显赫,功垂青史。雄纠纠威武雄壮,响当当名扬天下。啊! 在往昔据公很幸运,受到皇上特别恩宠,在今天老百姓心里仍然活现这位八面威风将军!
 
    据公为刘汉江山失而复得立下赫赫战功。东汉明帝刘庄于公元六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依据全檄令刘平奏请再追封曾据公为吉阳郡公,其妻瑚阳公主刘大家(gu)为吉阳郡一品夫人,并在曾家选拔官员。明帝刘庄敕曰:朕维自古帝王治天下,率以效忠持节者为首务,我国家稽古建勋特用封疆宪臣,以亲贤远奸之任为重也。嗣位以来克绂先帝之禄,永底蒸民之生,文武功臣竭尽义者,罔不记录奖励之。今全檄令刘平具奏:关内侯曾据秉性端方,坚志忠义。诚两朝之国老,实当代之元戎,孤忠独节,遁家吉阳。朕查核既确,岂吝荣褒。兹封为吉阳郡公,钦承荣恩,昭王室奖励之。嘉谟表国家锡恩之盛典。
又敕曰:
    尔瑚阳公主刘大家乃曾据之妻也。生长宗室,下嫁贤侯,自在宫闱,克娴母训忠义报国之教。夙昔共闻顺从事夫之心,平生自矢。兹封尔为吉阳郡一品夫人。钦承荣恩,永彰内助,以示来兹钦哉。
    明帝刘庄下敕书封据公为吉阳郡公,其妻为吉阳郡一品夫人,既是对据公安家庐陵吉阳事实的认定,更是对据公为中兴汉室立下战功的进一步肯定。东汉史学家班彪还有诗一首赞曰:
宠锡爵侯久就封,
征袍何事被遽容。
知因篡汉奋神武,
东郡与君锡地同。

    用现代话来说,诗的意思是:据公早就受到皇上的恩宠赐爵封侯,当年他身披战袍威武神勇,毫无丁点懦弱恐惧之色。据公一心只为反莽篡汉而勇猛征战,就连皇上赐给他的封地庐陵吉阳郡都与历史上的“东郡”一样为国家一统立下功劳。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东郡”是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军攻占魏国后,秦王政为扫灭六国一统天下而特设的一个新郡。该郡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首先它象一颗楔子横插六国之间,阻隔了六国间的联系;另外它又是秦军攻占六国的战略要地:进攻是前哨阵地,再攻是坚固后方。东郡的设置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不朽功勋。东汉平帝刘庄封据公为吉阳郡公,其妻为吉阳郡一品夫人,班彪明确把据公的赐封地庐陵吉阳比作“东郡”,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一、据公当年安家庐陵吉阳,不可能轻而易举占有,一定象“东郡”一样,是经过浴血征战夺得,据公一定是作为征战的军人,军事指挥员付出了心智甚至鲜血。
    二、庐陵吉阳之所以功同“东郡”一定是据公安家庐陵吉阳以后,这个地方成了东汉重建的战略要地。
举族南迁孝于曾   开发南疆功在国
    据公爱国忠君,驱邪匡正,不仅拒莽弃官,耻事新莽,而且武装起事,讨伐王莽。这对新莽王朝来说是大逆不道之罪。自然要受到王莽的迫害,甚至军事围剿。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都是残酷的,何况王莽窃国篡汉,更是残忍无比。王莽一朝不仅要追杀据公及家人,还要灭剿曾氏全族。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据公毅然决定举族南迁,无疑是个明智而且大胆的决策。

    据曾氏族谱载:当时南迁族人达千多两千人。这支人马拖老携幼,连生活家具,生产工具都在搬运之列,这样的队伍,行进的艰难性不言自明,何况还有王莽的追杀。我们想象一下上个世纪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就知道据公举族南迁的艰险,从山东到江西横跨数省,山重水复,路途遥远,既要战胜自然界天成的山水阻隔艰险,又要战胜王莽军队追杀的人为艰险。他率领全体族人栉风沐雨,餐风露宿,跨长江,经南京,过九江,逆赣江,转南昌,进庐陵,冲破王莽军队的围追堵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理想的栖身之地——古吉阳。据公率全族南迁是曾氏史上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他让曾氏族民躲过了灭族之灾,保存了曾氏繁衍递传的根脉,这是宗圣孝道的忠实践行和最好诠释。

    据公南迁孝于曾,更功于国。众所周知我国的发展路线是由北而南,黄河流域率先发展,江南区域嗣后开发。据公定居庐陵吉阳之时,庐陵为县,吉阳为乡。一个庐陵县比今天整个吉安市还要大,今天抚州市的部分县乡也包括其中,一个吉阳乡地跨吉水、永丰两县。虽然地域广阔,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但人烟稀少,荒蛮落后,有些地方甚至尚未开化。我曾氏本为衣冠望族,世居鲁地,最为开化。据公一族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耕作技术,改变了这里那种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祖国南疆的劳动生产力,丰富了这里的物质财富。
    据公定居庐陵吉阳后,带领、组织族人艰苦创业,发展经济,兴学重教,把这里建成了富庶之邦、鱼米之乡、从此后这里水陆畅通、商贾云集、人杰地灵、风景如画。《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特别刊印了吉阳老屋八景,就是最好的印证。老屋八景:翠岗烟雾、平岗风月、后墅文峰、前山笔架、西溪渔唱、东岭樵歌、北苑行狮、南陵伏虎。屋前有画竹两丛,屋后有石画两丘,堪称为人居宝地。
  《中国通史》说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士族和大量劳动人民迁居长江流域,才促使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起来。其实我们据公率族南迁开发江南比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还早四百多年。北宋时期水稻专家曾安止发明了水稻播种方法,使生产力空前提高。
     追踪曾氏在江南的迁徙足迹,我们不难发现曾氏在祖国南疆开发中的突出贡献。曾氏族民自庐陵而遍江西。自江西往东越过武夷山脉跨入福建,台湾等地;朝西经过罗霄山脉,散处湖南及川、贵、黔、渝等地;自南穿过南岭,进入广东及桂、琼等地。曾氏祖辈在祖国南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苦耐劳,流血流汗。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曾氏为开发祖国南疆,促进南方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无量功德励后人   代代洪发出栋梁

    据公作为救曾氏族民于频灭的英雄,扶刘汉王朝于既倒的功臣彪炳史册。据公的无量功德既为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又激励着子子孙孙奋发向上,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
    据公南迁后,首居吉阳老屋(据泰和县碧溪乡碧溪村的公安部门退休干部曾宪行撰文吉阳老屋现为永丰县富溪乡辖区内曾家老屋村),其子孙很长一段时间定居于此及周围,据公子孙出类拔萃。
    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据公长子阐其孙耀官谏议大夫,旋任福州刺史;其孙辑官广州刺史;其曾孙基官长沙令;曾孙圭将蜀辟为从事;曾孙垂官为青州守;曾孙生以儒学迁安州刺史;曾孙箕官汉阳太守;玄孙行为广汉太守;玄孙征官钜鹿太守;玄孙鸿官蜀县尹;玄孙台官尚书;玄孙案官尚书仆射。据公次子瑒其长子永官御史大夫;瑒三子曜官福州刺史;瑒四子日常鸿胪寺卿;瑒孙万官将军;瑒孙棥五承事;瑒孙柕苍梧太守旋封临據侯;瑒曾孙游官魏郡太守,有功加封义阳侯;瑒曾孙塘封义成侯;瑒曾孙焕封景阳侯;瑒玄孙佐官知处州事;瑒玄孙冀官长沙令。
     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编排十六派至二十派为据公房系。据公房系之后是德公房系继之。在德公房系里记载了二十一派到二十五派祖公资料。这个房系的祖公生活在三国和西晋时期,在这个房系里德公长子均官中郎将;次子珍仕魏,封平原侯;德孙涣官景阳侯;德曾孙耀官福州刺史;德曾孙良官晋太子洗马;德玄孙勰官镇南将军司马。
    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编排德公房系之后是端公房系,二十六派至三十派这个房系的祖公正处东晋和隋及唐初期。端长子铉官大司马,端次子道始官任军骑将军,有功加封开国侯。端孙海官襄州录事参军。端曾孙琦官黄门侍郎。
    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编排端公房系之后是隆公房系的三十一派至三十五派祖公。隆公子钧官唐给事中。隆公孙丞,官拜司空,居吉阳乡上黎堡。生三子,珪、旧、略。珪居吉阳,史称吉阳房,旧迁云盖,史称云盖房,略迁南丰,史称南丰房。此时正值鼎兴的唐玄宗天宝年间。三十四派珪生五子:宽、绰、丰、晖、隐。宽仍居上黎堡。绰迁庐陵吉源乡;丰迁今江西宜春;晖迁广东省广州;隐先迁河南省固始,后徙居福建泉州;旧生三子宥、儣、德。旧登大历丙辰进士第,累官到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旧公子儣唐举贡元。略徙南丰,略公官金紫银青光禄大夫节度使,生一子炀。
    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珪公长子宽公直系子孙三十六至四十派为宽公房系。宽子庄官吉州都押衙。庄公子庆仕唐为御史大夫,立朝鲛直,远近惮之。庆长子伟官吉州都押衙,检校御史大夫,端方正直,有父风;庆次子骈官御史大夫。伟子辉官镇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散骑常侍,生平廉惠。辉由上查徙庐陵永安乡睦陂(现为永丰坑田乡睦陂村)。辉公将睦陂四处即睦陂、和风里、堡上、罗源分为东、南、西、北四宅,四子各居一宅,长子崇鼎为东宅,生七子;次子崇邺为南宅,官任吉州司马,生三子;三子崇德为西宅,官庐陵佐使,生五子;四子崇祯为北宅,生二子。
     历史上把珪、旧、略三公及后裔称为“老三房”,此时曾氏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与宽公房系并驾齐驱的仅珪公五子就传五个房系,旧公三子传三个房系,略公一子传一个房系,还有据公次子瑒公,此时后裔也不少。这个阶段所有房系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多。其后四十一至四十五派,四十六派至五十派,五十一至五十五派……各段所有房系更是多得难以点数,其中所出贤才,栋梁之材同样是多得难以诉说。正如众多旧谱序言:嗣是子姓蕃衍,愈昌愈炽,星罗棋布,散处各地,“其间为忠臣,为孝子,为义夫,为节妇,为文人武将,理学名儒,班班辈出,见诸史志,甚难更仆”。下面简录宋朝至今几颗“巨星”以飨读者。
    四十三派曾巩,北宋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颖慧敏,十二岁时文才出众,名闻四方。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中进士,文章道德政事骠鸷雄浑,名誉天下,其家族在北宋如日中天,其祖父致尧官拜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谏议大夫。伯父易简,父亲易占先后金榜题名。其弟布宋徽宗时拜为宰相,独秉国政。弟肇历事两朝,弟宰官湘潭主薄。有堂联“南丰世第,东鲁家声”赞其盛名。
    四十四派公亮,北宋福建省泉州人,二十五岁中甲科第五名进士。从知县累升至宰相,历任三朝。家道兴隆,一门三辅相,时有描其盛况诗句:“琼林宴罢花半壁,御苑归来笏满床”。宋仁宗皇帝褒奖曰:“公,名昭四海,业光两朝,尽心报国,可谓忠君矣;能保宗祀,以膺永封,可谓孝于亲矣。”晋升观文殿大学士,赠太师鲁国公,谥宣靖。
    五十五派曾凤韶,明初江西吉安朱口亭人,建文朝监察御史。燕王(明成祖)夺位取帝后召其当御史,不去,加官为侍郎,不受。刺血书曰:“居庐陵忠节之邦,素负立朝骨鲠之肠,读书而登进士第,仕宦而至绣衣郎,既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而不愧乎吾乡文天祥”。嘱妻与子勿易衣。且曰“妻事二姑,子读父书,而今而后庶几无辜”即自刭,时年二十九岁。凤韶义正成仁,族人下戍边疆,余宗逃散四方。至仁宗登极,其子公望方赦免,回家复业以奉祀。今堂兄弟所在村,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匏塘村曾氏宗祠大门青石柱联赞曰“忠节傲冰霜刺血争辉文信国,谏章光日月批鳞媲美胡澹庵”。大门上方嵌“忠谏第”匾额褒扬。
    五十九派曾质粹,江西永丰木塘人,明嘉靖二年奉诏以布衣归山东嘉祥扫守宗圣庙、墓。至孝,越六年授翰博。嗣后裔世袭。
    六十七派曾衍泳,湖南宁乡麻田人,至孝。长沙建先贤曾氏庙,宁乡建莱芜侯祠,南宗谱首,请翰博。
    七十派曾国藩,湖南湘乡荷塘白扬坪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初官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历任工、兵、刑、吏各部侍郎或尚书,组湘军,中兴清朝,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历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等要职。同治帝赐“勋高柱石”匾额嘉奖,赠太傅,谥文正。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理学家、文学家。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创办洋务,提倡西学,自强求富,促成中国第一批学子留美,是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风云人物。
    七十四派曾山,吉安县锦源人。青年投身革命、舍生入死,为创建共和国立下赫赫功勋。建国后历任纺织工业部、商业部、交通部、内务部等部部长。其后人根正苗红,皆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女儿曾海生,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副主任,少将军衔;次子曾庆洋,军事科学院科研部部长,少将军衔;三子曾庆源,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少将军衔;特别是其长子曾庆红,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共和国副主席,是党和国家主要决策者之一。
    七十四派曾宪梓,广东省梅县人,原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香港实业家,中华慈善家。荣获“中华慈善奖” 、“世界杰出华人奖”,为香港回归祖国作出重要贡献。中华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会长。十多年来已捐款二十多亿元用于祖国文教、体育、卫生事业。设立了“曾宪梓教育基金会” 、“曾宪梓体育基金会”。199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自己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388号新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曾宪梓星”。
   七十八派曾小山,湖南省邵东县流泽乡人,湖南曾氏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新仁铝业董事长、湖南省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荣获“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他敢于拼搏、务实进取使企业不断壮大,成为全国民营企业中的一面旗帜,为家为国作出巨大贡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与赞誉。
   列数一个个仁人贤良,我们不能不真切感受到据公的伟大。据公生前历经磨难,锻造自己,孕育出忠心报国、驱邪扶正、敦宗睦族、团结友爱、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并一直激励、陶冶、教化后人。我们衷心祝愿据公精神永存!

                                                                               庐陵   广 辉
                                                                             2010年7月26日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0943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