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民国时期,四川的客家人与其他民系如何区别

6楼
[QUOTE]下面引用由曾安怀发表的内容: 过去是,前三代都能说些,现在基本同化了[/QUOTE]称呼还是没有同化吧?比如爷爷、奶奶叫做阿公、阿婆。外公、外婆叫做姐公、姐婆。
7楼
[P][SIZE=4]三.四川客家移民的到来与其他民系的区别[/SIZE][/P][P][SIZE=4] 清政府建立后,看见四川经过明未清初的战争,四川已经出现10室9空,十里无人烟的荒芜境况,就通过政府招募移民,经历雍、康、乾三朝,特别是康、乾时期大量的广东、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移民移入,这一时期移民的主要成分以客家人为主,他们的到来,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保持了相对于其他民系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下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作一简析。[/SIZE][/P]
8楼
[P][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安怀[/U]发表的内容:[/B]

一.四川的人口构成历史:  四川古代(先秦前)称为巴蜀,包括今天的四川和重庆,川东包括当今重庆部分地区和今四川的达州市和巴中市为巴国范围,当地土人为巴人,其余地方为蜀国,其土人称为蜀人,据三星堆遗址和...[/QUOTE]
安华兄,下面我把个人了解所讲一下。最大区别在于文化。客家人或客家文化其实主流源头都是在中原河洛地区,同是中原来,为何变成了客家民系,首先最主要的就是在赣闽粤边界与其它文化结合或与少数民族融合,后在梅州形成一支相对稳定,又区别于周边“广府”“福佬”的民系。这民系不同于粤地另外两支基本上是一次到位完成,时间在先的两民系。客家民系从时间和地域看,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东晋五胡乱华,有史书记载第一次有大规模的成批汉人从鄱阳湖水路来集结在赣南地区,部分人员还陆续到了闽粤地,古人重水路,当时梅关末开凿陆路较难走。从赣南走汀西再至梅州的人,后基本上都成了客家人。后不同朝代都有中原或江淮地区人员流入。不过至宋前,还没有成批人员进入梅州,唐末两宋受战乱等冲击,大部分又辗转至闽粤交界地!后在梅州或附近州覆盖。由于入粤较晚,加之历史上侨、客等诸多因素,后在梅州定义为客家人!宋元明文化进一步定格,尤其明至清,此地基本无战乱,政局相对稳定。后“八山一水一分田”环境适应不了人口发展的趋势。陆续又有人外迁,有大批人还反迁到了客家人的摇篮地江西,这一情况,录入了客家五次大规模迁徙史!基本描述是从中原来,赣南落地,汀西发芽,粤东长大,后全国及世界开枝散叶![/P]
9楼
[P][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繁星(巴人)[/U]发表的内容:[/B]

称呼还是没有同化吧?比如爷爷、奶奶叫做阿公、阿婆。外公、外婆叫做姐公、姐婆。[/QUOTE] [/P][P][SIZE=5]我们这边也是这样喊![/SIZE][/P][P]
 [/P]
10楼
[P][SIZE=4]1,风俗习惯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客家人在迁徙时一定会带上能够带走的祖上骨骸,如我房四川开基祖荣裕公在湖南澧陵县身故,但骨骸随儿子到四川而在四川安葬(称金骸上川),如今四川只要发现有安葬骨骸的瓮或者坛那一定是客家人的祖先,这一风俗老四川人是没有的。再细到清明扫墓是否挂标坟钱这一细节都能够分别出主客。再如前面的余姓和金姓因为是蒙古人后裔,虽然从表面看已经与汉民族没有区别,但是在习俗上也有区别,他们过去是不过中秋节的,因为有“8月15杀哒子(元朝的蒙古人)”的传说,这些习俗的区别,也基本能够判断其为何民系。[/SIZE][/P][P][SIZE=4]2,语言和对亲人的称谓也能够进行区别主客,如老川人称爷爷、奶奶,客家叫阿公阿婆,川人的婶婶客家人叫阿眯等等,不一而足,但在同一区域生活的川人和客家人因为通婚经商等原因,发音及语调这些语言要素基本同化了,现在如果单凭语言已经不能分清主客了,当然也有例外。[/SIZE][/P][P][SIZE=4]3,过去川人祭祀的是川主庙,拜的是李冰,而客家人的一些宗教活动和聚会则主要在南华宫,这是客家人到四川后建立的相当于会所性质的场所,也是主要能够公开分辩主客的标志。在我知道的范围内,还没听说过象粤地出现的大规模的土客诫斗的情况。[/SIZE][/P][P][SIZE=4]以上这些是基于自己的了解而作,错误缪误之处,请予斧正。[/SIZE][/P]
11楼
[SIZE=4]我这儿将爷爷、奶奶,叫阿公、阿婆[/SIZ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