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知齐州与南丰祠
发布:山东济南东方文化旅行社 发布时间:2005-09-05 21:47:02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齐州(今济南)来了一位新知州,他就是在当时早已蜚声文坛,后世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文学家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巩知齐州,是他中进士步入仕途后第一次出任地方首席长官。他以卓著的政绩赢得了济南人民的爱戴。
曾巩到任之后,首先大抓了水利建设和市政建设,由于济南地势南高北低,来自南部山区和城内泉群的水流,常常毫无节制地宣泄城北,因此城北常罹水患。曾巩考察了地理状况,在北城进行了水利建设,其中包括:修筑堤堰、疏浚水道、开挖新渠、修建水门。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其核心工程——北水门落成(在今大明湖东北角),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北的水患问题。另外,曾巩还为西湖(今大明湖)修了长堤,在城内修了一些石桥,还修建了泺源堂,北渚亭等。
其次,是抓地方治安。出现了“奸冠屏迹,民外户不闭,道至不拾遗,狱以屡空”的局面 。还在齐州改革教育,使齐州学校皆授《尚书》,重新振兴了齐州地区的《尚书》之学,推动了齐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宋神宗六年(1073年)六月,曾巩调任襄州。消息传出后,齐州百姓不愿曾巩离去,便关闭了城门,拉起了吊桥,不让他走。由于皇命不可违,曾巩只好在夜间悄悄出城南下了。
曾巩在齐州的两年,是他文学创作大丰收的两年。他创作的散文最有代表性的是《齐州二堂记》和《齐州北水门记》。前者系为新建泺源、历山二堂所作。文中对历山、泺水进行了周详的考证。行文自然朴实,既无刻意求险之态,亦无一般考证文章的枯涩之感。后者短小精悍,一气呵成,谨严有序,委曲有致。这两篇散文,都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最能反映曾巩在齐州文学创作实绩的,是他在齐州的诗歌创作。在齐州两年的时间里,曾巩写下了解情况70多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六分之一还多。从创作题材上看,曾巩在齐州的诗作,绝大多数是吟咏风光、娱性写物的作品。他以极高的热情讴歌齐州山水,历下名山(如鹊山、华不注等)、名泉(如趵突泉、金线泉、舜泉等)以及大明湖和大明湖周围的名胜,无不收入曾巩笔下,这些吟咏齐州风光的诗,笔墨淋漓,气韵酣畅,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写大明湖盛夏风光的《西湖纳凉》: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鷁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诗中通过写鱼戏、鸟啼、新浪、绿荫、松桥、画舫,将盛夏大明湖描绘得充满了生机。特别是尾联写月下明湖,荷花夜色变紫,香气随幽风飘散,静听还隐约可闻泉水淙淙之声。读者的视觉、嗅觉、听觉都被诗人调动了起来,明湖纳凉之幽趣,跃然纸上。
曾巩写泉也有生花妙笔,如七律《金线泉》:
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
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
已绕渚花红灼灼,更萦沙竹翠娟娟。
无风到底尘埃尽,界破冰销一片天。
金线泉是历下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方池正中,一道波纹长浮水面,形同金线。曾巩巧妙地运用形象思维,形容云在水中因藻而“争成缕”,月在池内凭漪而“巧上弦”,不仅形象在写出了此泉之“美”,更成功在写出了此泉之“灵”。
曾巩离开齐州后,对齐州一直念念不忘,他在《离齐州后》诗中写道:
画船终日扒沙行,已去齐州一月程;
千里相随是明月,水西亭上一般明。
齐州人民也没有忘记曾巩。早在明代初年人们就在千佛山修建了曾公祠,刻石像以纪念之。清道光年间,又在大明湖东北岸修建了南丰祠。1994年7月,南丰祠重修后开放。祠中陈列丰富,曾巩故乡江西南丰人民还赠送一曾巩木雕立像。祠前悬一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二字属先生。目前,南丰祠已成了大明湖畔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