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4
    • 财富1
    • 积分615
    • 经验83919
    • 文章1020
    • 注册2010-07-09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读选
    [P][P][SIZE=3]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选节:[/SIZE][/P][P][B]学而第一
    [/B]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P][P][B]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B]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吃到后来,西方思想出现了。那些思想是西方来的,不是从我们中国文化思想中来的。那么它为什么会来?为什么会变成这一套?就先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P][P][B]再论《论语》
    [/B]《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个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的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P][P] [/P][P][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P][P] [/P][P][B]寂寞的享受
    [/B]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P][P][B]谁来了解你
    [/B]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P][P]
    孔子思想言行表现在书本上的有多处,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他著《春秋》后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P][P][B]孝道是这样一个东西
    [/B]且看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国道家过去叫人为“倮虫”——不带毛的光光的虫。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这是立场不同。拿生物学的思想,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说,“倮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样,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贵。[/P][P][B]秃头的十字架
    [/B]西方人常自称为十字架的文化——爱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场(等于赌场),老年人的坟场。到现在为止,西方文化的结晶就是如此,只知道爱下一代,下一代长大了,结婚了,就是夫妇。对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变成夫妇,而家庭,而社会,而国家,横着向世界发展,又下而爱孩子。就这样循环下去。他们自认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这个十字架断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为没有上半截了。我这样说他们也许不承认。但是谈自然科学,他们可以把我们当学生,谈到人文文化,他们作我们的学生还不够。美国立国才两百年,我们有五千多年历史,谈到人文文化,靠经验而来,尤其中国历史,多少失败,多少破碎,一直到现在,才完成了这个文化系统。当然他们不承认十字架文化没有上面,因为上面有上帝。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谁相信呢?姑且承认有上帝,但是由人到达上帝的桥梁,在中国文化有孝。“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P][P]“巧言令色鲜矣仁”,我经常也跟同学们讲,作领导人第一个修养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样的“巧言令色”,但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养到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而人家骂我,也和平常一样,这太不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大家的缺点,待人的时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经验中体会到,当你在上面指挥时,觉得那种味道很好;但是这中间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说素来不要名、不要钱,只讲学问,就有人来跟你谈学问。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个学问是拿来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道理以外,相反的,我们作学问要踏实,不能“巧言令色”。
    [/P][/P]
    瓯越古国——温州。
    世系未祥。
    QQ1147682416赤胆忠新;
    点击进入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cnzzen][color=red][b]赤道中心[/b][/color][/url]
    宗旨:挖掘曾氏的历史文化  弘扬宗圣公的思想文化  圆全球曾氏同宗共祖大团圆大团结之梦。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1489
      • 经验147441
      • 文章1376
      • 注册2012-05-03
      赏大师言,真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宗圣76代孙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5
        • 积分1475
        • 经验191952
        • 文章1531
        • 注册2008-05-08
            中国文化本身博大精深,南怀瑾老人对国学的解读,其实是他自己的所思所得,是个人的体会,个人的见地。他的著作,比如《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他都是用“他说、别裁、旁通”作为自己的书名,完成一种个人心得的表达。他提供的解读也不见得是正确的和最终结论性的,但他独创性地把儒、释、道三家打通了去理解,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创举。我们应当感谢这位老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怀有一种崇敬和信任,正是这种信任敦使他产生一种民族责任感,进而以个人的语境去做这些经典的解读、阐述,以个人的感悟去激活经典,完成一种个人心得的表达。
            从春秋时期到今天,关于儒学的文献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见仁见智。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历过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对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我觉得南怀瑾老人对儒学的解读,传递出来的学术精神比他得出的学术结论更加重要,他对国学所倾注的热情与努力,其实是他给予我们最大的启迪。
        [ 此贴最后由曾繁智在2012-11-25 1:56:58编辑过 ]
        个人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zengwei/[/URL]
        [img]http://wpa.qq.com/pa?p=1:36611901:13[/img][url=http://wpa.qq.com/msgrd?V=1&Uin=36611901&Site=&Menu=yes]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url]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8
          • 积分389
          • 经验25885
          • 文章357
          • 注册2012-09-12
             赞同繁智宗亲的见解。南怀瑾老人那种解渎国学的学朮精神值得传承!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财富1
            • 积分469
            • 经验40452
            • 文章469
            • 注册2008-06-19
            [P][SIZE=5]南怀瑾大师,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与世长辞,享年95岁。他的[/SIZE][SIZE=5]学朮精神值得传承![/SIZE][/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2
              • 积分685
              • 经验18656
              • 文章928
              • 注册2011-10-03
              曾增宗长 辛苦了 感谢你上传分享,不知道何时见你一面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茅渊酒厂集团商务合作:400-888-0899 手机微信同步13885296179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4
                • 财富1
                • 积分615
                • 经验83919
                • 文章1020
                • 注册2010-07-09
                [EM27]最近不在家较忙,你在温州机会多多。
                瓯越古国——温州。
                世系未祥。
                QQ1147682416赤胆忠新;
                点击进入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cnzzen][color=red][b]赤道中心[/b][/color][/url]
                宗旨:挖掘曾氏的历史文化  弘扬宗圣公的思想文化  圆全球曾氏同宗共祖大团圆大团结之梦。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