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73昭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86
  • 财富8
  • 积分4292
  • 经验1135944
  • 文章8150
  • 注册2005-04-19
《大学》修身讲座
[P]本文作者:老平  宗圣公后裔,祖籍客家梅州市,广新公裔孙,出生于广州市、旅居海外。儒学研究者。应其推荐,转载其《大学》修身讲座。[/P][P]第一章[/P][P]在讲述《大学》具体内容之前,先谈几个基本观点。
[B]第一,《大学》是一个知识体系。[/B][/P][P][B]   [/B]这个体系既包括古人和现代人对《大学》的各种注解、研究甚至批判,也包括人们以《大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生命实践。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不是仅仅指《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而是涉及到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大学》的认识和实践,而这些认识和实践又打上了时代背景和个体生命的印记。[/P][P]    例如,我们随便翻开一本以《大学》为题材的书籍,就会发现对《大学》的注解基本源自三家:东汉郑玄、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而与之相应的是两汉经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我们与其说是在看与曾子有关的《大学》,还不如说是在看郑玄、朱熹、王阳明心中的《大学》,或者说是在看经学、理学、心学视觉下的《大学》。
    因此,现代人学习和研究《大学》,不宜强调对《大学》的所谓正统理解,而应该兼容并蓄,从中找到对现代有用的东西,并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从而丰富《大学》这个知识体系,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努力。[/P][P] [/P][P][B]第二,学习《大学》可以从修身入手。[/B][/P][P][B]    [/B]《大学》的内容丰富,它涉及到修身、教育、伦理、经济、治国等方面,因此学习《大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而修身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修身的角度研究《大学》,有助于理解历史上各家对《大学》的解读,也适应了现代人想提高心身修养水平的需要。
    《大学》修身有三重门可入:文字门、行事门和心意门,对应的方法分别为文法、行法和心法。过文字门既需要参看各种有代表性的注解,又要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大学》的核心内容。过行事门和心意门是使《大学》修身的原理落实到行为中,内化到大脑里。
    《大学》修身的三重门和三种法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融通,使《大学》修身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法是依据,行法是重心,心法是精髓。没有文法,行法和心法就缺乏立足之地;没有行法,文法和心法就成为文字游戏和空想;没有心法,文法和行法就会僵化为条条框框,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命活动。这个讲座主要讲述《大学》的文法,并从中带出行法和心法,以便对《大学》修身有一个系统的了解。[/P][P] [/P][P][B]第三,用整体观来看待《大学》。[/B][/P][P][B]    [/B]整体观是一门关于认识和运用事物整体特性的学问,它包含了古典整体观和现代整体观两部分。整体观根植于中华古典文化,它体现在道、儒、释、医、武等经典著作之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整体观认为,整体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整体可以互相转化。其中人的意识活动是一个整体,人的心身也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又是一个整体,这三者分属不同的层次,但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而转化的关键在人的意识活动,也就是古人说的心意。
    《大学》是中华古典整体观的一个典范,它给出了转变整体层次的一个模型,即通过诚意和正心,使人进入意识整体,进而上升为心身整体,再扩展为人天(这个“天”指社会)整体。这就是整体观对《大学》核心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读。
    最后要说明的是,不管是从修身的角度来解读《大学》,还是从整体观的立场来解读《大学》,都不能改变《大学》是儒家经典这一属性,也否定不了前人对《大学》的研究和实践。这些解读只能算是丰富《大学》知识体系的一种尝试,也是对目前国学热的一种补充。(老平 2012-3-14)[/P][P]《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我们这个讲座主要是讲《大学》心法,也就是儒家的练功方法,有人会问:孔子练功吗?如果孔子不练功,哪来的儒家心法?

第二章[/P][P]    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个“孔子学琴”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辨乐解》里都有记载,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窥见儒家心法的影子。
    话说孔子年轻的时候,曾向鲁国一位叫师襄子的乐官学琴,这位乐官名襄,被人尊称为襄子,师不是他的姓,而是周朝对乐官的称呼。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以后,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曲子。”孔子回答:“不行啊,我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但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啊。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啊。”就这样,孔子始终在弹奏同一首曲子。有一天,孔子在弹奏中忽然心有所悟,他站起来眺望着远方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修长,胸怀开阔,志向高远,除了周文王还会是谁呢!”师襄子听后马上站起来,一边向孔子行礼一边说道:“你真是圣人啊,这首曲子就叫作《文王操》。”
    从这个“孔子学琴”的故事可以看出三点:1.孔子学琴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端正心态,精益求精。2.孔子弹琴时心意专一,人与曲合,从而豁然贯通,心有所得。3.孔子是通过学琴这种日常活动来砥砺意志,锻炼心性,是从事上练起。而这些恰恰就是儒家练功的特点。
    儒家练功重心法,儒家心法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它出自《尚书•大禹谟》,《荀子•解蔽》也有相应的论述,被后世儒家推崇为十六字心法。
    十六字心法谈到了“人心”和“道心”的区别,指出变“人心”为“道心”的方法有三:“惟精”、“惟一”、“执中”。而上述“孔子学琴”的故事就是儒家十六字心法的一种体现。(老平 2012-3-17)

[B]附:《孔子家语•辩乐解》
[/B]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孔子有所缪然思焉,有所睾然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

第三章:[/P][P]《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什么是“大学之道”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是从文字的解释来理解,另一个方面是从文章的内容来理解。
[/P][P][B]一.从文字看“大学之道”
[/B][/P][P]    从文字来看,“大学之道” 一语包含了两个名词,一个是“大学”,一个是“道”。[/P][P][B]1.“大学”的含义
[/B][/P][P][B]    [/B]关于“大学”,南宋大儒朱熹认为,“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他在《大学章句•序》里说: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到了十五岁入大学,学习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B]2.“道”的含义
[/B][/P][P]    关于“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给出的解释是:“道,所行道也。”意思是说能够通行的就叫“道”。“道”的另一层含义来自道家,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认为,“道”是宇宙最根本的物质,它无形无相,能够化生万物,并赋予万物基本的属性。综合上述两种说法,“道”涵盖了有形和无形两层含义,有形是指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无形是指抽象的原则和规律。因此,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大学之道” 可以理解为:使人从小学进入“大人之学”的方法和原则。
[/P][P][B]二.从内容看“大学之道”
[/B][/P][P]    从内容来看,《大学》指出“大学之道”有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要实现这三项内容需要用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被后世儒家称之为三纲八目。
    三纲是指三个纲领,八目是指八条细目。八目是三纲的细化,也是实现三纲的途径,它们的关系是:纲举则目张,或者目张则纲举。因此,谈“大学之道”的内容可以从三纲和八目两个层面来谈。
[/P][P][B]1.三纲层面
[/B][/P][P]    先说三纲层面。所谓“明明德”,大意是要明了自己的德性,《大学》称之为“自明”,是对内而言的。所谓“亲民”,意在爱护民众。后世儒家又把它解为“新民”,“新民” 则重在使民众弃旧图新。但不管是“亲民”还是“新民”,都是对外而言的。所谓“止于至善”,大意是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通过三纲层面,可以看出“大学之道”是一条从内向外,使人到达完善境界之道。
[/P][P][B]2.八目层面
[/B][/P][P]    再说八目层面,八目的出现是有一个先后次序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由于《大学》对 “格物”和“致知”没有给出相关的论述,因此后人对其含义各执一词。如果先撇开“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不难发现八目包括了三步两阶段。
    三步是指知步、修步、行步。其中“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两阶段是指内圣和外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内圣阶段,内圣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阶段,外王是安人。
    通过八目层面,可以把“大学之道”看成是一条通过知、修、行三步来完成的内圣外王之道,即孔子在《论语•宪问》里说的“修己以安人”之道。[/P][P][B]三. 综述
[/B][/P][P]    综上所述,“大学之道”有以下几个要点:1. “大学”是一门使 “小人”变为“大人”的学问。2.“大学之道”的最终目标是使自身和社会到达完善的境地,即“止于至善”。3.“大学之道”是一条先修内后达外的内圣外王之道。4.“大学之道”提示了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通过个人和群体的努力,可以加强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老平 2012-3-20)[/P][P] [/P][P]第四章:从心法角度看“明明德”[/P][P]    前面谈到,“大学之道”是一条内圣外王之道。接下来要谈的是这条“大学之道”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是站在儒家修身的立场来阐述的。
    首先要谈的是《大学》三纲之一:“明明德”。前面说了,“明明德”是三纲的第一纲,属于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圣阶段,对应着八目的前五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因此要想理解“明明德”,需要理解前五目。
    从儒家修身的角度来看,八目的前五目分属两部分,其中“格物”、“致知”属于知的部分,“诚意”、“正心”、“修身”属于修的部分。是先知而后修,对象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叫“明德”,而知和修的过程就叫“明明德”。
    由于《大学》对 “格物”和“致知”没有给出明确的论述,因此我们从“诚意”、“正心”、“修身”这三目来谈“明德”和“明明德”。
    什么是“诚意”呢?《大学》写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诚意指不自我欺骗,就像厌恶腐臭和喜好美色那样自然地做到表里一致,这就是自我充实。要做到“诚意”,就需要“慎独”,即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自己的所思所为。显然,《大学》的“诚意”是指意识活动真实,是要使意识活动与事实相对应,用的方法是“慎独”。
    什么是“正心”呢?《大学》是把“正心”和“修身”联系起来说的:“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段话包含了几个内容:1.“修身”的方法在于“正心”。2.人有了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以后心就不正了。反过来说,人没有情绪的时候心是正的。3.一旦心与身分离,眼、耳、舌等身的功能就会失去效用。
    因此可以推出:心是身的主宰,“正心”的关键是去除情绪,因此“修身”的关键也在于去除情绪并使心身相合。由于在儒家修炼体系内,使意识不外放,情绪不发动的方法叫着“执中”,因此“执中”是“正心”的方法,也是“修身”的方法之一。
    什么是“修身”呢?《大学》谈“修身”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个是从“正心”的角度,一个是“齐家”的角度。《大学》写道:“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人不可以“齐家”是因为身不修,而身不修的原因是有所“辟”,即有所偏,不公正。为什么在处理家族事务时不能做到公正不偏呢?因为内心有了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而这一系列东西都与人的性格和价值判断有关。因此从“齐家”的角度来看,“修身”在于去除内心的偏执。这在儒家修炼体系内,叫作“去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诚意”、“正心”、“修身”这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与人的意识活动有关,其中“诚意”是针对意识活动的真实性而言的,让人做到真心实意;“正心”是针对意识活动的状态而言的,让人做到平心静意;“修身”是针对意识活动的参照标准而言的,让人做到无固无我。所以从“诚意”、“正心”、“修身”这三目来看,“明德”是指人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明明德”是指了解并达到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
    从这个立场来看历史上各家对“明明德”一词的注解,会发现南宋朱熹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老平 2012-3-26)[/P][P] [/P][P]第五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P][P]ABC:你老在宣传儒家文化,难道你不知道近代中国的落后就是由儒家文化造成的吗?具体来说就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种下的祸根。

金生水:请问,如果当年汉武帝不“独尊儒术”,而是沿用汉初的黄老清静无为之道,近代中国能够避免落后吗?

ABC:当然不行。

金生水:尊儒家不行,尊道家也不行,如果后来中国以佛家思想治国行不行?

ABC:更加不行。

金生水:再请问,如果把儒释道三家融合起来治国能不能避免落后[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SIZE][/FACE]

ABC:同样不行,三种落后的东西加起来还是落后,可能更加落后。

金生水:你的意思是近代中国的落后是注定的?

ABC:对!所以才有辛亥革命,才有五四运动,才有改革开放,而这一切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尤其是对儒家文化的否定。

金生水:我想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辛亥革命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他的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并多次题字赠送友人,现在与孙中山有关的地方通常会看到他的四字题词,你知道“天下为公”这四个字的出处在哪里吗?

ABC:不知道。

金生水: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P][P]ABC:你是说孙中山属于儒家?

金生水:我是说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出自儒家经典。第二个想探讨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当时邓小平在会见外国政要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目标到现在也没有变。你知道“小康”社会的思想出处在哪里吗?

ABC:不知道。

金生水:同样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小康”社会是相对与“大同”社会而言的。

ABC:你是不是想说邓小平也属于儒家?

金生水:就事论事,我是说“小康”社会这个说法与儒家经典有关。

ABC:不管你怎么说,近代中国的落后是明摆着的,这个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需要彻底抛弃传统文化,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强大。

金生水:你是说中国应该全面西化吗?

ABC:就是这个意思。

金生水: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请问现代西方民主思想的源头在哪里?

ABC:在古希腊文明,具体来说是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金生水:这么说来,现代西方文明是要向自己的传统汲取养分的,你说中国应该全面向西方学习,那我们为什么不向西方学习,也向自己的传统汲取营养呢?[/P][P]••••••
(老平 2012-4-4)
[/P][P]

 [/P]
家广东佛山。QQ328772539;邮箱:zhaoyan@zengshi.net  
[GLOW=255,RED,2]点击进入:[URL=http://blog.sina.com.cn/zeng163]昭演的博客[/URL][/GLOW]
宗旨:研究曾氏历史  弘扬宗圣公思想  团结曾氏族人!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老平不平凡。[EM43]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73昭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86
    • 财富8
    • 积分4292
    • 经验1135944
    • 文章8150
    • 注册2005-04-19
    [P]第六章:先“亲民”后“新民”[/P][P]    前面谈了《大学》三纲的第一纲“明明德”,指出从儒家修身的角度来看,“明德”是指人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明明德”是指了解并达到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面谈《大学》三纲的第二纲------“亲民”。
        历史上对“亲民”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指亲爱民众,第二种认为“亲”通“新”,“亲民”应作“新民”,意思是使民众弃旧图新。
        宋代以前持第一种解释,如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写道:“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到了宋代出现了第二种解释,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大学章句》里作注:“亲,当作新。”认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把“亲”当作“新”,始于北宋理学家程颐,朱熹只是沿用程颐的说法而已。后世有人反对程朱的说法,如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认为不应该理解为“新民”,理由是《大学》所说的治国平天都是“亲民”的内容,与“新民”关系不大。王阳明说:“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 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站在《大学》修身的角度来看,上述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一个过程,是先“亲民”后“新民”,这个过程既包括行为也包括心意。“亲民”是指与民合一,“新民”是指弃旧图新。没有了“亲民”,“新民”就会因脱离民众而变为一厢情愿甚至扰民;没有了“新民”,“亲民”就会变为四方讨好、媚俗趋时,不能行《大学》之道而化民易俗。
        把“亲民”理解为亲爱民众,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孟子·离娄下》写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但“亲民”不是无原则的媚俗,否则会变成“乡愿”,而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认为“乡愿,德之贼也。”
        那么如何去“亲民”呢?《论语·子路》里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显然,孔子主张“亲民”与“新民”并重。
        把“亲民”理解为“新民”,则体现了儒家化民易俗的功效。《礼记·学记》认为学子经过多年学习后应该达到“大成”境界:“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在《大学》里,“化民易俗”属于治国的内容,“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则属于平天下的内容,这就是儒家的“大学之道”。
        从《大学》修身的原理来看,《大学》三纲中的“明明德”和“亲(新)民”都属于广义修身的内容,其中“明明德”是修内,“亲(新)民”是达外,这种从内向外的发展是修身的扩展。这种扩展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亲(新)民”把“明明德”加以放大;另一方面,“明明德”又需要通过“亲(新)民”来确证。
        由此可见,“亲(新)民”只是“明明德”的继续,鉴于前面所说,“明明德”是指了解并达到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当中需要经历一个先“知”后“修”的过程,因此,当人的意识活动指向外界的时候,也需要经历一个类似的过程,即先“亲”而后“新”,这两个过程的实质是相同的,就是先结合而后变化。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个指向意识活动本身,一个指向人体之外。(老平 2012-4-9) [/P][P] [/P][P]第七章::“止”与“至善”[/P][P]    “止于至善”是《大学》的第三纲,什么是“止于至善”呢?让我们先看一下古人的说法。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写道:“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 孔颖达指出“止于至善”是一种行为,但没有解释什么是“至善”。
        南宋大儒朱熹在《大学章句》里说:“止者,必止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由此可见,朱子对“止”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到达,二是不迁移。对“至善”的解释是从理学立场出发的,就是存天理而灭人欲。
        明朝大儒王阳明在《大学问》里说:“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也就是说,“至善”就是“良知”。
        那什么是“止”呢?阳明先生接着说:“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意思是说方圆的依据是规矩,长短的依据是尺度,轻重的依据是权衡,而“明德”、“亲民”的依据是“至善”。从这一系列的比喻看出,“止”是指依据,“止于至善”是以“至善”为依据的意思。
        综上所述,孔颖达的解释简单而含糊;朱熹把“止于至善”看成是对“明明德”、“亲民”的提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王阳明则把“止于至善”看成是“明明德”、“亲民”的依据,三者之间不存在递进的关系。
        从《大学》修身的角度来看,“止于至善”既是对“明明德”、“亲民”的提升,同时又是实现“明明德”、“亲民”的内在依据和方法。下面试作分析:
        首先,之所以说“止于至善”是对“明明德”、“亲民”的提升,是因为《大学》三纲是一个从内到外、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而它的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南朝字书《玉篇》对“善”的注解是:“大也”,也就是善者为大。而从儒家的立场来看,“大”与“公”又是等同的。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天下为公”就是“大同”社会,也是《大学》治国、平天下所要追求的理想社会。因此把“止于至善”理解为实现“天下为公”不但有文字上的依据,而且符合先秦儒家经典的论述。由于实现“天下为公” 的难度要高于 “明明德” 和“亲民”,因此说“止于至善”是对“明明德”和“亲民”的提升。
        其次,之所以说“止于至善” 又是实现“明明德”、“亲民”的内在依据和方法,是因为从《大学》修身的立场来看,“明明德”和“亲民”的实质是明了人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及其功能,并使之外化。
        儒家思孟学派把人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和功能称为人性,《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即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是慢慢变得不善了。什么是“善”?《说文解字》把“善”的解释为:“吉也”,有吉祥、美好的意思,而吉祥既是对己也是对人的。因此思善、行善是恢复和保持人性的依据以及方法。
        儒家经典《中庸》写道:“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这段话记载了孔子的学生颜回保持中庸境界的方法,中庸境界是人性得以恢复的一种状态。颜回是通过行善,然后把行善时所产生的内在感受牢记在心,从而把中庸境界保持下去。
        “止于至善”作为一种方法,既重行善更重心善,具体来说是指先起善念,后行善事,再存善心,最后达到事事为善,念念皆善。因此说“止于至善”不仅是一种伦理要求,而且是一种可操作的修身方法,是实现“明明德”、“亲民”的内在依据和方法。
        最后,从《大学》修身的角度来谈谈“止于至善”的“止”。前面说了,“至善”既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社会发展目标,又是一种“拳拳服膺”以恢复人性的修身方法,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意识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这个“止”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停住,而应该理解为动态的“随住”,这种“随住”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体现在个体修身的过程中。在没有达到“至善”之前,从“明明德”、“亲民”到“至善”是一个不断接近目标的动态过程。当接近“至善”之后,会发现“至善”本身是没有尽头的,“至”有“极”的意思,“至善”是一种终极之善,需要用人的一生来“止于至善”。
        第二方面,体现在三纲之间的循环往复。“止于至善”是以“明明德”和“亲民”为基础的,因此对“至善”的体悟必然会反映在“明明德”和“亲民”之中,从而促进后两者,而这种促进又反过来提升“至善”的水平。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三方面,体现在不同群体的认同上。“至善”的标准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改变,如对“天下为公”的理解,现代人与古人是不尽相同,东方人与西方人也会大异其趣,这样就需要因时因地来“止于至善”。
        综上所述,从修身的角度来看“止于至善”,可以简要概括为:念念皆善,时时行善,内外融通,豁然大公。(老平 2012-4-13) [/P][P] [/P][P]第八章:修身三重门概要[/P][P][B]第一重门:文字门
    [/B]一.注解法:他家注和自家注。
    1.他家注,主要是了解三家注解。经学:东汉郑玄的《三礼注》和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理学: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心学:明代王阳明的《大学问》。
    2.自家注,两过视角注解。修身视角:修内达外,修心正行。整体视角:意识整体,心身整体,人天整体。

    二.层次法:三纲层次和八目层次。
    1.三纲层次:明明德:内明,先知后修。亲民:外用,先亲后新。止于至善:念念皆善,天下为公。
    2.八目层次:八目,五元,三鼎,二分,一贯。
    (1)八目
    格物:格内、格外、融通。致知:行而后知、学而后知。诚意:慎独。正心:中和、专一。修身:中正之行。齐家:去偏执中。治国:家和国定。平天下:絜矩之道,相合之道,聚散之道,生财之道,用人之道等。
    (2)五元
    修学:格物,致知。修心:诚意,正心。修行:修身。修家:齐家。修人:治国,平天下。
    (3)三鼎
    治学:格物,致知。修身:诚意,正心,修身。用世:齐家,治国,平天下。
    (4)二分
    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
    (5)一贯
    修身一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广义的修身。心意一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是心意专一的过程。
    3.背诵法:声诵、默诵、心诵。
    (1)声诵:声、气、心并用。
    (2)默诵:用气用心。
    (3)心诵:专一心念。

    [B]第二重门:行事门
    [/B]威仪法:形态中正安舒。
    慎独法:行为光明磊落。
    正言法:言语正向温和。                      
    知止法:处世谨守礼法。
    先后法:做事由小到大。

    [B]第三重门:心意门
    [/B]明德法:顾諟天之明命。
    本末法: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思得法:定、静、安、虑、得。
    日新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专一法: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执中法:身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老平(2012-4-16)[/P][P] [/P][P]第九章:修身应用举要[/P][P][B]一.个人修身
    [/B]目的:人生充实
    内容:小儿修敬,少年修诚,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年修得。

    [B]二.家庭修身
    [/B]目的:家庭和睦
    内容:父亲修严,母亲修慈;丈夫修外,妻子修内;男儿修刚,女儿修柔。

    [B]三.企业修身
    [/B]目的:企业成长
    内容[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2pt][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2pt]:[/SIZE][/COLOR][/FACE][/SIZE][/COLOR][/FACE]基层修安,中层修忠,高层修公。

    [B]四.各界修身
    [/B]目的:社会和谐
    内容:官员修廉;商人修诚,学者修真,科技修新,常人修动,病人修静,朋友修信,邻居修睦。

    [B]五.修养情绪
    [/B]目的:情绪平稳
    内容:五常,五色,五音等,下面是儒家五常修养。
    养肝:仁民爱物去杀机,克除愤怒。
    养心:恭敬礼让处世事,克除淫乐。
    养脾:敦厚诚信待人物,克除谋思。
    养肺:见义勇为担义务,克除悲肃。
    养肾:睿智戒慎求蛰藏,克除恐惧。

    [B]六.传承三要
    [/B]目的:传承不断
    内容:家教,师传,自悟。

    [B]七.处事四知
    [/B]目的:处事恰当[/P][P][P]内容:本末、厚薄、始终、先后[/P][P]
    [/P][P][B]八.修行门径
    [/B][/P][P]目的:心身健康[/P][P]内容:中和之性,中和之气,中正之体。[/P][P]
    [/P][P][B]九.管理之道
    [/B][/P][P]目的:发展持续[/P][P]内容:絜矩之道,相合之道,聚散之道,用人之道,生财之道。 [/P][P]
    [/P][P][B]十.决策与执行
    [/B][/P][P]目的:决策有效[/P][P]内容:沉默为先,五步思得;决在最后,行在最前。[/P][/P][P]老平(2012-4-17)


    [/P]
    家广东佛山。QQ328772539;邮箱:zhaoyan@zengshi.net  
    [GLOW=255,RED,2]点击进入:[URL=http://blog.sina.com.cn/zeng163]昭演的博客[/URL][/GLOW]
    宗旨:研究曾氏历史  弘扬宗圣公思想  团结曾氏族人!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3040
      • 经验91188
      • 文章3771
      • 注册2009-01-06
      确实不平常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73昭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86
      • 财富8
      • 积分4292
      • 经验1135944
      • 文章8150
      • 注册2005-04-19
      [P]第十章:修身二十讲提要[/P][P][B]1.“修身”要过三重门
      [/B]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核心是三纲八目,而关键在于修身,《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有三重门可入:文字门、行事门、心意门,对应的方法是文法、行法、心法。其中文法包括注解法、层次法、背诵法;行法包括威仪法、慎独法、正言法、知止法、先后法等;心法包括明德法、本末法、思得法、日新法、专一法、执中法等。过修身三重门,既是学习《大学》的重要法门,也是学习其他传统经典的重要法门。

      [B]2.从三纲八目看道统文化
      [/B]    《大学》的核心是三纲八目,其中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给出了一条先修内而后达外的“内圣外王”之道,而中国道统文化的实质是修内达外,修此知彼,内外交融,彼此转化。

      [B]3.“知止”则进退有据
      [/B]    《大学》反复强调“知止”,认为“知止”可以使人进退有据。“知止”有三种含义:一是知道目标和依据,追求并安注在目标之中,如“止于至善”。二是明确场合界限,谨守礼节法度,如“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三是去掉各种妄念,使人定静下来,如“知止而后有定”。

      [B]4.决策:“思得”五步心法
      [/B]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五句话既描述了修养的境界,又内含了思维的方法,称为“思得”五步心法。五步的次第是:以“知止”为前提,通过体定、气静、心安,进而虑于外,最后得于内。作为决策,则有以下要点:沉默为先,五步思得,决在最后,行在最前。

      [B]5.成功“四知”:本末、厚薄、始终、先后
      [/B]    《大学》有“四知”:“本末”、“厚薄”、“始终”、“先后”。其中“本末”与基础有关,“厚薄”与积累有关,“始终”与变化有关,“先后”与方法有关。处事如果能把握“四知”则成功在望。就《大学》修身而言,“本末”是指内本外末,“厚薄”是指近厚远薄,“始终”是指小始大终,“先后”是指知先行后。

      [B]6.“修身为本”和人生三鼎图
      [/B]    《大学》八目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来理解,其中一个是三鼎层次。三鼎是指修身、用世、治学,它对应着古人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鼎图以修身为基础,融修身、用世、治学于一体,为古老的《大学》运用到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模型。

      [B]7.“格物”可分外、内、中
      [/B]    《大学》的核心是三纲八目,而八目是实现三纲的手段,因此八目是《大学》修身的重点内容。“格物”是《大学》八目之一,“格物”有多种理解,南宋朱熹主张对外,“格物”是指推究穷尽事物的理。明代王阳明主张对内,“格物”是指去除心中不正之物。现代整体观主张取中,“格物”要兼具内外,使主客融通。事实上,《大学》“格物”既可以用外求法,也可以用内求法。

      [B]8.古人行而“致知”,今人学而“致知”
      [/B]    “致知”是《大学》八目之二,“致知”有三种途径:生而知之,行而知之,学而知之。《大学》提倡“格物致知”是指行而知之,不论是外求还是内求。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则有所不同,现代人是学而知之,但这个知只是书本之知,因此现代人比古人多了两个环节:首先是学而知之,其次是知而后行,然后才是行而知之,也因此《大学》修身首先要过文字门。

      [B]9.君子“慎独”,小人放肆
      [/B]    “诚意”是《大学》八目之三,“诚意”的方法是“慎独”,要求不自欺,做到表里如一,不欺暗室。其实质是指意识活动真实,使意识活动与事实相对应。“慎独”有三个层次:行为“慎独”、言语“慎独”、心意“慎独”,其根本在于心意“慎独”,而小人放肆也在于心的放肆。

      [B]10.诚的效用:“富润屋,德润身”
      [/B]    《大学》认为人的心身是一个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外表体察内心:“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因此警醒君子要“慎独”。另一方面内心真诚可以达到身体安舒,家庭富庶:“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因此要求君子“诚意”。

      [B]11.儒家十六字心法
      [/B]    “正心”是《大学》八目之四,“正心”在于去除“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其实质是“执中”。儒家经典《尚书·大禹谟》有一个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心法指出了人心和道心的区别,给出了变人心为道心的根本方法,就是“精一”和“执中”,而《大学》对“正心”的论述就与儒家十六字心法的“执中”有关,而“执中”至少有方法方法。

      [B]12.情绪管理:儒家“五常”修养
      [/B]    《大学》“正心”强调去除情绪,它与现代人所说的情绪管理息息相关。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情绪管理重在修养“中和之性”,而修养“中和之性”的途径有多种,除了上一讲提到的如执中心法以外,还有五音修养、五色修养、无常修养等方法,其中以五常修养为根本。五常修养既是调整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养生的方法,其基本内容为:仁民爱物去杀机,克除愤怒以养肝;恭敬礼让处世事,克除淫乐以养心;敦厚诚信待人物,克除谋思以养脾;见义勇为担义务,克除悲肃以养肺;睿智戒慎求蛰藏,克除恐惧以养肾。

      [B]13.“心不在焉”未必是坏事
      [/B]    《大学》“正心”部分指出:“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焉”常见的解释是思想不集中,三心二意,但站在《大学》修身的立场来看,“心不在焉”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来理解,反向角度是指漫不经心,不可取;正向角度是指专心致志,可取。这两个角度都属于“正心“的内容。其中专心致志于外为转移法,专心致志于内为摒除法。

      [B]14. 儒家“修身”在心意
      [/B]    “修身”是《大学》八目之五,“修身” 含义有两种,狭义的“修身”是指人的形体和言行,广义的“修身”是指人的心和身。先秦儒家认为人的心身是一个整体,其中心为主宰,因此不管是狭义的“修身”还是广义的“修身”,其核心都在于修心,因此《大学》分别从“诚意”、“正心”、“齐家”三个角度来谈“修身”,给出了“慎独”、“执中”、“专一”、“去辟”等具体方法,实质是要通过修养“中和之性”来达到“中正之体”和“中正之行”。

      [B]15. 修身治学之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    《大学》八目的前五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于“内圣”的范畴。其中“格物”、“致知”是知的功夫,与治学有关;“诚意”、“正心”、“修身”是修的功夫,与修身有关。懂得修身、治学的方法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精益求精,为此《大学》给出了修身治学的八字要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要诀与儒家十六字心法里的“惟精惟一”是一脉相承的。

      [B]16. “齐家”需要去“五辟”
      [/B]    “齐家”是《大学》八目之六,《大学》认为人之所以处理不好家族事务,是因为偏心的缘故,具体来说是有“五辟”:“亲爱”、“贱恶”、“敬畏”、“哀矜”、“敖惰”。因此“齐家”的手段是去“五辟“,使内心恢复中正自然的状态,以便能看清每一个人的优劣、长短,使他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在《大学》里,去辟不仅是“齐家”的手段,也是“修身”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把两者结合起来论述。

      [B]17.本末法:“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B]    “治国”是《大学》八目之七,按照《大学》的逻辑,“治国”的基础是“齐家”,“齐家”的基础是“修身”,“修身”的基础是“正心”、“诚意”,其实质是要求干事的时候先内后外,内本外末,对应的方法就叫作本末法。本末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干事之前先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和能力,这就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换一个角度就叫“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另一方面是干事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向内找原因,就如孟子所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本末法既是个人修身的根本方法,也是管理团体和企业的重要方法,当用作管理的时候,“有诸己”不但是指自己,也指核心团队。

      [B]18. “絜矩之道”与榜样的力量
      [/B]    “平天下”是《大学》八目最后一目,“平天下”需要多种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就是榜样之道,是先立一个榜样,然后让世人效仿。《大学》八目中的“修身”是立个人榜样,可表现为:小儿修敬,少年修诚,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年修得。“齐家”是立家族榜样,可表现为:父亲修严,母亲修慈;丈夫修外,妻子修内;男儿修刚,女儿修柔。“治国”是立国家榜样,如果应用到企业,可表现为:基层修安,中层修忠,高层修公。“平天下”则反应为:官员修廉;商人修诚,学者修真,科技修新,常人修动,病人修静,朋友修信,邻居修睦等。

      [B]19.修身还是发财?“仁者以财发身”
      [/B]    《大学》认为修身与发财并不矛盾,但不能本末倒置,这是衡量“仁者”和“不仁者”的重要依据:“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两句话指出“仁者”把发财当作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充实完善自身;而“不仁者”则相反,把自身当成发财的工具。现代社会流行的以健康换取财富、不择手段赚钱的做法,就是“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表现,其弊端轻则损害个人心身健康,重则危害社会和谐。

      [B]20.出入聚散“天下平”
      [/B]    《大学》“平天下”的方法除了“絜矩之道”之外,还有用人之道,生财之道等,其中用人之道在出入,生财之道在聚散,只要出入聚散均衡有度,就可保天下太平。同理,出入聚散的原理可以用在个人修身和社团、企业的管理上。对于个人修身来说,出入聚散是在保持信息和能量平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的整体层次;对于社团、企业的管理来说,出入聚散是在保持信息和物质平衡的基础上,不段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

      [B]结束语:《大学》是一门大学问
      [/B]    综上所述,《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它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着生机。《大学》之道既是一条变“小人”为“大人”的治学之道,也是一条使人到达至善境地的修身之道,还是一条修内达外、内圣外王的用世之道。当认真学习、实践《大学》的精要之后,就会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就会认识到《大学》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门大学问。
      老平 2012-4-22[/P][P] [/P][P]第十一章:我的“慎独”体会(沧海)[/P][P]    老平这一次推出了《大学》的修身体系,我想以实践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因为是刚刚接触《大学》,还没有系统的思考,现在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提及少年修诚,老平在“《大学》说修身:少年修诚 ”一文中专门论述过,“《大学》谈修身,首重诚意,诚意的关键在于不自我欺骗,入手方法为慎独。”,我对这段话很有感觉,我自己实践了一个阶段,有一些思考记录下来。
      一、没能做到诚意首先还是对自己缺乏诚意。就我自己来说有几个表现:强迫自己做过多不喜欢的事,又以责任、义务为由强迫别人做了不少他们不喜欢做的事;为了得到某些权益,过于刻意去逢迎、奉承他人,又以鼓励关怀为由,诱使别人做了不少他们本来不想做的事;因对压力的恐惧而不能面对自己真实的需要;因过多的欲望蒙蔽了原有对生活的感受力等。
      二、不能慎独的时候往往是逐物的,因恐惧,因诱惑,因好恶,因欲望而去逐外物。慎独,不仅要自己去面对,而且要面对自己。
      三,不能做到诚意,则很难知行合一。内心矛盾、冲突过多,很多时候会以牺牲行动力为代价。反之,知行不能合一,则一定是没做到诚意。
      四、对自己不真诚,面对现实生活就会不自主地带上许多面具,扮演许多不必要的角色;而他人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会将我扮演的角色错认为是我真实的性格,从而又强化了不真实的一面。所谓人生如戏,虽然往往透着无奈与被迫,但没自己的参与也不可能走到如此地步。
      五,真诚待人首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离了这个标准与人交往,诚意便不再是诚意,而是另有原因。譬如坦诚到了攻击的程度,讲道理变成了灌输,爱变成了控制,自我牺牲换取道德优越感等等。
      六,对诚意的实践,使我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欲求,而且也使我免于“绝情去欲”的自我折磨。
      七,慎独是做真实的自己,慎独,才能感同身受的体会他人;诚意,才能坦诚待人。
      八,最近才发现,凡是心绪不定的时候,都是诚意做得不到家的时候,不能面对自己则不能慎独,心里翻腾却不知来处去处。
      九,虽然我对诚意的实践开始有一些诚意了,但对自己的诚意告诉我,千万别一口吃个胖子,我发现了自己许多问题,但别苛求自己,我正在进步。苛求自己,也一定会苛求别人,这不是严于律己,而是转移自己的压力。
      沧海 2012-04-22[/P][P]
       [/P]
      家广东佛山。QQ328772539;邮箱:zhaoyan@zengshi.net  
      [GLOW=255,RED,2]点击进入:[URL=http://blog.sina.com.cn/zeng163]昭演的博客[/URL][/GLOW]
      宗旨:研究曾氏历史  弘扬宗圣公思想  团结曾氏族人!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383
        • 经验214402
        • 文章2809
        • 注册2007-08-03
        谢谢演哥上传,学习![EM13]
        个性使然语言直率,唯真、唯善、唯美!!!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传承曾子思想。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七十二 廣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36
        • 财富3
        • 积分3415
        • 经验210509
        • 文章3327
        • 注册2006-06-21
        我家六世老祖少岷公与王阳明共过事,也对其心学论进行过批判,不赞同他的唯心之论。
        曾氏宗亲网荣誉版主(1943-2018年)四川泸州人,上世祖讳长一,由江西徙河南汝宁府,再徙湖北麻城于洪武年间入蜀定居泸州之北玉蟾山后匡家寺曾大塘,人称河西公。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zgs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47
        • 经验89963
        • 文章1229
        • 注册2010-04-11
        演公辛苦了
        广新-信甫-文祯-俊-玉-景洪-法圣-念十郎-经会-宏庙-闻珠-贞富-尚祚-衍智-兴葵-毓九-传新-纪朗-广长-昭宾-宪伟-庆贞-繁盛-祥瑞
        上海袁泰实业有限公司—岗亭、雨棚生产厂家
        上海乐姚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公路实验室设备,现场设备代理,财富热线:13918732133(微信)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4
          • 财富1
          • 积分615
          • 经验83919
          • 文章1020
          • 注册2010-07-09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昭演[/U]发表的内容:[/B]

          第十章:修身二十讲提要1.“修身”要过三重门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核心是三纲八目,而关键在于修身,《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有三重门可入:文字门、行事...[/QUOTE]
          世人如何懂得这些?懂了也不会照做。宗圣公就是如此修身才修得即贫又困,沂河边的歌声如泣如诉就是佐证。幸好有《孝经》传世,封建帝王为了巩固其风雨飘摇的帝位,赐封宗圣公为世人效仿忠孝二字。
          瓯越古国——温州。
          世系未祥。
          QQ1147682416赤胆忠新;
          点击进入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cnzzen][color=red][b]赤道中心[/b][/color][/url]
          宗旨:挖掘曾氏的历史文化  弘扬宗圣公的思想文化  圆全球曾氏同宗共祖大团圆大团结之梦。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383
            • 经验214402
            • 文章2809
            • 注册2007-08-03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增[/U]发表的内容:[/B]

             
            世人如何懂得这些?懂了也不会照做。宗圣公就是如此修身才修得即贫又困,沂河边的歌声如泣如诉就是佐证。幸好有《孝经》传世,封建帝王为了巩固其风雨飘摇的帝位,赐封宗圣公为世人效仿忠孝二字。[/QUOTE]
            [SIZE=5][EM13][SIZE=5]活学活用,灵活运用。。。。。。。。。适者生存![/SIZE][/SIZE]
            个性使然语言直率,唯真、唯善、唯美!!!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传承曾子思想。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47
              • 经验9408
              • 文章43
              • 注册2013-09-29
              [SIZE=5][LINE-HEIGHT=36px][FACE=arial]昭[/SIZE]森一句话用了我三个名字[/LINE-HEIGHT][/FACE][EM05]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