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七十二 廣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36
  • 财富3
  • 积分3415
  • 经验210509
  • 文章3327
  • 注册2006-06-21
[原创]让我梦回萦绕的故乡的老屋基
[SIZE=3][B]让我梦回萦绕的故乡的老屋基[/B][/SIZE]       

啊,茜草坝石宝山白膳膀老屋基——是我那生我养我的老家,让我牵挂,让我遐想。离开故屋至今已有几十年了,可儿时的记忆犹如潺潺的清泉,时时梦回萦绕,无论如何也抹不掉,挥兹不去。

我的老家就在美丽的长江边上,长江流经泸州由于二郎滩礁石的阻挡,在沱江入口处由西向东拐了个弯,南岸弯内就形成了一个约1平方公里的平坝,这就是茜草坝。我的祖先——宗圣公第五十五派后裔孙子集的五子芬公于明朝年间辗转万里从楚地溯长江而上来到泸州安家落户。芬公后裔先后由泸州玉蟾山迁徙泸州水中坝、小市,最后于清初动乱后在茜草坝扎下根基。可能是祖先们来晚了,最后的落脚点仅在茜草坝东南角。因此,故乡流传有句顺口溜:“白半边,唐中间,曾家只占角角(四川话读 郭郭)边。”就是说的是白姓占了茜草坝临江算起的一半地方,唐姓占了平坝中心的地方,我们祖先占了平坝东南角的缓坡地带。即便如此,祖先们仍然励精图治,历经十多代在茜草坝曾家山创基成业,使我曾氏子孙枝繁叶茂。

我的老屋基就在茜草坝东南角的缓坡地带上,站在老屋的大门极目远望,泸州城北面连绵山岭,由西往东顺长江流向依次是泸州城的最高点——忠山,过了长沱二江交汇点后是五峰岭,再顺山岭往东是白塔(新),罗汉场,高坝。山岭下就是泸州城区,在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城里最高的建筑就只有报恩塔和钟鼓楼。忠山上有个平远堂,曾经是朱德总司令在1916年~1921年间在泸州任讨袁“护国军”旅长时和他的诗友们经常去的地方,朱老总在忠山脚下的朱家山设立了《东华诗社》;报恩塔是宋代修建的砖塔,史记南宋时,泸州安抚使冯楫于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为此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建塔,以报母亲养育之恩;钟鼓楼则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泸州兵备佥事薛甲主持修造,高20米。主要作报时、报警之用。1927年,邑人税西恒向德国西门子公司购回大型自鸣钟4座,在顶楼4面安装,指针同时转动,自动报点,声及远郊。我们只记得:“泸州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云里头”的顺口溜,可见它当时是泸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老屋近处,是由坡地往坝中的层层蜿蜒的梯田。冬天的时候,块块梯田蓄满水,宛如一片一片鳞次栉比的镜面。那梯田里寻食的点点白鹭就像朵朵雪白的棉花镶嵌在一泓泓塘水之上。屋前是大约长35米、宽15米的用一片片青石铺就的晒坝,是收割季节晾晒粮食的地方,也是我们儿时玩耍嬉戏、族人晚间休闲的地方;晒坝两头栽有几棵桂圆树,我家门前那棵桂圆树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由于成长期间被风刮过,其中一根枝干往西倾斜,离地约有3米高,长得枝茂叶盛已经伸到门前的石坝上,我们都叫它倒桂圆树,在它的斜枝干遮住的石坝边,有一块长一米的光溜溜的鹅卵石,被当作大人们劳作后回家稍事歇息的凳子,也是我们经常把它当马骑的马鞍。每当丹桂飘香时,正是桂圆成熟的季节,哥哥姐姐们常常趁夜晚的时候爬上那棵倒桂圆树偷吃桂圆,第二天石坝上留下的是桂圆的皮和核,当然免不了长辈们的一阵呵斥。

老屋后面是一片林园,四周有土垒的围墙。林园内最高的是位于北面的鸡爪竹,由于它的须根像鸡爪一样,我们都把它叫做鸡爪竹,实际上它是楠竹的一种。园内栽种有各种竹子,桃树、梨树和其他杂树。每当风起的时候,园内树叶就像素雅的六弦琴沙沙作响,让人心旷神怡。

我爱故乡,我爱老屋。老屋是一座带天井的四方瓦房,门厅左边放置了一座垒米的垒子和风车(我们叫风簸),把晒干了的稻谷放入垒子中垒破,然后放入风车扬风,谷皮被扬出,留下的是糙米。再把糙米送到石碾中滚碾,再次风扬后就是吃的熟米了。进门厅过天井上几步石梯就是堂屋,也是供放家神祖先牌位的地方,遇到祭神的时候,家里要请几个道士念经庆坛。那时,做法事的道士要搭台挂旗,化装脸谱,穿戴神佛的衣冠,纹丝不动的坐在台上,小时候的我搞不清是什么,看见那不动的化了脸谱的道士还以为是泥塑的菩萨,殊不知当他走下台吃饭时我才恍然大悟。堂屋后左面是我二伯家住房,堂屋右面和天井右半边是我远房大叔家住的,天井左边下手是我们家的住房,上手是大伯的住房。我搞不明白,为啥大伯没住堂屋二伯住堂屋?现在想来可能是二伯家生的全是儿子大伯无子的缘故吧。

在我家住屋的后面一排是柴草房和鸡圈、猪圈,柴草房里还有专门放置泡菜坛、豆瓣坛的地方。我们住屋与柴草屋间是小天井,放置有洗衣石板和饮用水石缸。我的母亲每年都要作豆瓣,作馇海椒,这种馇海椒是用米粉和剁碎的辣椒混合上甑子蒸熟密闭在瓦罐里,以后吃的时候,可以与切成小块的红薯、或加点肉末拌和上甑蒸熟即食,味道真是好呀!我在湖北访问时也看见了这种馇海椒,不过他们不叫馇海椒,叫啥我已经忘记了。

老屋右后边,即远房大叔住房后一排是放置的碾米用的石滚碾和牛栏。记得小时后,大人碾米时,我常常跑去吆喝牛转圈。大人用牛架上枷担,绳索套在石滚架子上,吆喝牛拉起石滚沿着圆圆的石碾转圈,经过无数圈后,看石盘上的米脱掉糠皮泛白时就停碾放牛。后来大人告诉我,我曾经在一次碾米时,差点被石滚压死。我已经记不起了,说是我从转动的石滚上摔下来,要不是大人发现早,那条牛听话一经吆喝就停下的话,我早已成小鬼了。至今我还要感谢那个救我一命的大人,感谢那条默默无闻的老牛。那时候,我经常与在我家帮工的大人一起玩耍,他们吸旱烟,我也学吸烟,结果我吃醉了,睡在大人房里一天一夜还人事不省。

大叔住房的西边也是一块块梯田,田角处是一口很深的用石条砌起水井,是我们老屋几十口人的水源。这个台阶一带就叫白膳膀,大概是田埂泥土是白膳泥的缘故,所以取名叫做白膳膀。

我们家竹园的后面稍高的坡地上仍然是一块块水田,东面是一遍种菜的菜地,那是先人们把夹杂在土中的卵石清除后才有的。菜地的东面是一大遍鹅卵石堆成的坡地,这大概就是我们家叫石宝山或鹅宝山的缘故吧。虽然是鹅卵石成片,但是先人们还是利用其中少量的泥土种植了成片的矮乔木青杠树,这就成了我们供应烧柴的地方。每当春天冷热交替之时就是野生菌生长的季节,我们都要去捡些回家当菜吃,那时野生菌的味道是很鲜美的。

由鹅宝山往东到长江边一带就是闻名四川的张坝桂圆林。张坝桂圆林占地1000余亩,沿长江南岸绵延十余里。那里有桂圆树1.5万株,荔枝1000多株,楠木1000多株,柑桔上万株。其中上百年的树木6000多株,主要为桂圆树。至少可追溯至清代“湖广填四川”时,已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据说,作为北回归线以上桂圆次适宜地带最集中的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桂圆树人工造林,其植物学价值一如动物学中的大熊猫。可是就这样一个绿色森林,在我们的孩童时代,记忆最深的仍然是捞树叶和捡落地桂圆。每当头晚下雨起风,第二天姐姐们都要天不见亮就起床,背上背兜,手拿竹虾耙去桂圆林捞落叶当发火烧柴之用。如果这时是中秋后的时间,则会有吹落地的桂圆可以拾到以饱口福,这也是我儿时跟随姐姐们捞树叶的原因。

在长江枯水季节,我们还和伙伴一起去江边沙坝刨掩埋在沙里的木柴,这些木柴是长江洪水季节从上游冲刷下来,在水流缓慢的张坝边的沙坝里沉积下来的。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刨到碗口粗的木柴,那家里的烧柴就丰富多了。有时,我们也在沙坝的鹅卵石中找到雨花石,我们把它叫活鹅宝石,因为把它放在水里,卵石的花纹十分漂亮,好像石内花纹在动一样,故曰“活”。长时间以来,这种奇石已经成为泸州文化的一朵奇葩。

最有趣最刺激的是夏季长江涨水的时候,我常常与儿时的同伴去长江里“洗澡”(我们这里把游泳叫洗澡)。一般情况是,在天热中午的时候,我们背起背兜以割喂牛草为由,三五成群到长江边上,从我家正南的盐仓(储盐的仓库)码头下河,顺流漂到张坝中段处上岸,大约有1000米远,我们的衣物就交给年龄小的、胆小或不会游泳的伙伴顺岸边带到我们下游上岸的地方,交换条件是帮他割点草作为补偿。当我们在江里游泳时,如果遇到上水的客轮经过是最刺激的了,客轮一般靠江南岸行驶,驶过后会掀起阵阵波浪,我们会背靠浪头去冲浪。在浪尖上上下下,如腾云驾雾似的爽快。为了防止游泳后被大人发现,我们都要摘点出油植物藤,把油涂抹在腿杆和手臂上。这样,大人用手指甲划我们的手脚是就不会出现水印干后的白色纹路了。

我爱故乡。如今的故乡泸州城高楼大厦林立,那报恩塔和钟鼓楼早已从“半天云”中下来了,只是为了保持历史文化,拆除周边建筑,让其四周空出一片绿地。长江和沱江上已经架起几座桥梁,昔日荒芜的江北已经连接起高速公路,市区正以飞快的速度向城区北、西、南、东方向发展。

我爱老屋。忘不了老屋外的石板路,忘不了老屋那乡野之中的鸡鸭鸟叫声和犬吠,忘不了老屋四周绿禾如茵,竹林轻霭,更忘不了长江船夫们的号子声。如今的茜草坝已经没有了梯田,而耸立的是制造长江汽车起重机、长江挖掘机和液压件的工厂,以及员工住的高楼住宅;鹅宝山的青杠林已经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学校和宿舍。那里生活着人们,已经不是纯粹的四川乡音了,而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说着南腔北调的外来客。 过去的老屋仍在,它四周林立的高楼,让它变得越来越矮小。站在大门前,再也看不见长江北岸连绵的山岗和城区建筑物。总有一天,老屋要消失,但是留在我心中的记忆将永存!

啊!再见了,让我梦回萦绕的茜草坝鹅宝山老屋基!


 报恩塔
[IMGA=0,absMiddle]../images/upload/2006/11/24/202643.gif[/IMGA]


[SIZE=2][B]钟鼓楼
[IMGA=0,absMiddle]../images/upload/2006/11/24/202730.gif[/IMGA][/B][/SIZE]

[SIZE=2][B] 张坝桂圆林
[IMGA=0,absMiddle]../images/upload/2006/11/24/202900.gif[/IMGA][/B]

[/SIZE]

 





[ 这个贴子最后由曾繁耘在2006-11-30 12:33:50从 宗亲闲读 转移过来 ]
曾氏宗亲网荣誉版主(1943-2018年)四川泸州人,上世祖讳长一,由江西徙河南汝宁府,再徙湖北麻城于洪武年间入蜀定居泸州之北玉蟾山后匡家寺曾大塘,人称河西公。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zgs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76(繁) 跳动音符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1051
    • 经验33368
    • 文章1040
    • 注册2006-05-08
    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美丽而纯洁的回忆[em11]
    曾子第七十六代,繁字。南粤客家始祖53派志诚公、54派广渊公房。广东梅州五华客家人。
    E-mail:ulsgjgvah@126.com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82
      • 经验7895
      • 文章311
      • 注册2006-08-12
      溯公这次回老家却找回童年的记忆[em11]
      海南海口桂林洋峨眉村宗圣公第七十八派孙,令字辈。入琼始祖56派元发公由福建莆田衍井亭村徙迁陵水港坡镇港坡村,59派嫡祖祖裔公迁琼山桂林洋迈德村开基,66派祖尚豪公迁桂林洋峨眉村开基.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七十二 廣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36
      • 财富3
      • 积分3415
      • 经验210509
      • 文章3327
      • 注册2006-06-21
      谢谢!
      我可不是找回的记忆,即使不回去,也挥兹不去留存的思绪!
      曾氏宗亲网荣誉版主(1943-2018年)四川泸州人,上世祖讳长一,由江西徙河南汝宁府,再徙湖北麻城于洪武年间入蜀定居泸州之北玉蟾山后匡家寺曾大塘,人称河西公。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zgs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79德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7
        • 财富5
        • 积分5563
        • 经验52204
        • 文章6754
        • 注册2006-06-19
        原创啊!写的好,我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样有感情的“乡文”呢?[em01]
        湖南涟源,湘中皇管族曾氏。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257
          • 经验4984
          • 文章241
          • 注册2006-10-23
          好漂亮的地方,好美丽的文字。我从宜宾回重庆的时候从泸州路过过。
          。。。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泸州有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76 繁 五华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2
            • 积分807
            • 经验72733
            • 文章789
            • 注册2005-09-24
            “老屋基”
            典型的客家话!
            [em05]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七十二 廣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36
            • 财富3
            • 积分3415
            • 经验210509
            • 文章3327
            • 注册2006-06-21
            是“客家话”吗?那我们应该是江西的客家人了,够我探究的啦。
            曾氏宗亲网荣誉版主(1943-2018年)四川泸州人,上世祖讳长一,由江西徙河南汝宁府,再徙湖北麻城于洪武年间入蜀定居泸州之北玉蟾山后匡家寺曾大塘,人称河西公。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zgs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76 繁 五华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2
              • 积分807
              • 经验72733
              • 文章789
              • 注册2005-09-24
              是啊,听说泸州很多由五华迁过去的。
              记得以前看过报纸说,泸州老窖的创始人的祖籍也是五华的。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七十二 廣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36
              • 财富3
              • 积分3415
              • 经验210509
              • 文章3327
              • 注册2006-06-21
              查到了,泸州老窖始祖来自五华。俊明看来对泸州老窖情有独钟哟。[IMGA]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BBicon/em08.GIF[/IMGA]


              “据称,五华县三源村曾有温氏两代人共数十人移居四川泸州,从事烧酒坊营生。移居四川泸州的温荣盛得到当时任广东布政司的兄弟温荣愧的鼎力支持,在泸州买下几十口“陈年酒窖”,他召集散居四川各地以烧酒坊为生的三源村族亲,加入他的烧酒坊,并改进了酿酒工艺,酿制“百年老窖曲酒”,为今日四川泸州酒业兴盛奠定了基础。

                记者从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证实:清代雍正年间温氏从广东迁往四川,开设酿酒作坊,160年后,温家后人从泸州舒聚源酒坊买下10口陈年酒窖,历经多年发展,成为泸州酒业的先驱。”

              曾氏宗亲网荣誉版主(1943-2018年)四川泸州人,上世祖讳长一,由江西徙河南汝宁府,再徙湖北麻城于洪武年间入蜀定居泸州之北玉蟾山后匡家寺曾大塘,人称河西公。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zgs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76 繁 五华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2
                • 积分807
                • 经验72733
                • 文章789
                • 注册2005-09-24
                [em08]对于自家人的“业绩”,多少感到某些自豪。
                同时鞭策自己需努力!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