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百年草根:序

                          序
  从我祖父开始,家族经历了清、民国、共和国这三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时期。
我爷爷1900年出生,他是家族入川后十代人中最苦难的一代,在经历了清末的动荡,民国的贫苦后,于1959年饿死于乡村。
但他一直很乐观。
我父亲1936年出生,1951年入伍,1996年以主任科员的级别从镇政府退休。我曾经让他评价自己功过,他只是苦笑:“好象没有做对多少事情,多数时间是跟着错误路线在走。”
他也一直很乐观。
 我1966年出生,1983年入伍,2004年转业。早早就离开了主流社会,过着退休人员一般的生活,被社会边缘化着。
我也一直很乐观。
这一百年,家从祖居地斑竹湾迁出,先在市里,后到镇、村。然后又从村到镇、市。
   一百年,家就转了这么一个大圈。
   将来,我还会回到那个圈子里。
  《百年草根》,就是家的那一百年的往事!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糖房倒下了家族


     我爷爷曾习耕1900年农历正月25 日出生,死于1959年,在他59年的人生旅程中,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庄稼人,终身没有外出去谋过事,也没有在地方上当过差,过着贫困而艰难的生活。
     这次见族谱,从名表上见应该属于他的位置,是个“葵”字。我大吃一惊,按辈份他的名字就该是“繁葵”。而父亲从来没有向我提及祖父有个这个名字,我以为我看到的不是家族的谱。后来问父亲,父亲回忆了一阵子,想起有个这名字。父亲在祖父去世时的灵牌子上见过一次这名字。
     因为曾家人辈份是全国统一的,如果按辈份称呼就容易混淆。家族以前都称每人的“号”。按辈份取的名字往往只能用三次,一次是入族谱,一次是结婚是合八字,一次就是死后写灵牌子。父亲当然没有机会多看过祖父的名字。
     斑竹湾曾家,是在我祖父这一辈人才彻底陷入贫苦的。因为就在我祖父出生那些年月,家族的糖房已开不下去了,五大房人分了糖房。糖房的房子已经破旧,分后不久有的就开始倒塌了。分糖房的事,用之(宪珍)公知情。他是昭极公的幼子,不过当时,他还只有十多岁。用之公分得的是用来熬糖的糖灶房和下面套牛的八角田。糖灶房曾用之给了大女儿,大女儿嫁到刘家,后来又回斑竹湾居住,这是斑竹湾住进的第一户外姓人家。那套牛的八角田改成了“碾房”,有个不小的碾子,父亲曾在那里碾过米。

    1948年8月份,父亲他们全家正在租种的田里打谷子,听人说糖房又要倒房子,一家人忙去看热闹。赶到糖房,只听得房子在“嚓嚓”作响,人和东西早已抢出来,有人议论要用树杆去撑一下墙,马上又有人反对,反正迟早要倒,如果让它勉强立在那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倒下来,还要伤人。正在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时,听见“轰”地一声,房倒了,瓦片碎了,灰土飞起来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就这样随着标志兴旺的糖房不断倒塌而衷败。
        爷爷小时候家境已经不好,欣然也送三个小孩去读书,因为条件差,买不起纸,把纸张集中给老二服远练字。所以习耕的字拿不出手,不敢写。习耕读完了四书五经,估计也有10来年的时间。当时读私塾,上学先读“杂字书”,这是一些启蒙读物,如“人之初”——《三字经》”,“天高地厚,中处为人,化生万物,为人最灵”——《家常话》。还有一些书里面是些生避字:“捍粑棒棒,打狗桩桩!”这些经常被小孩们胡编乱念。然后就是进入正规,读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先进》(孟子)、《告子》、《诗经》(有的换成幼学)。当时流传这句话:“学了增广会说话,学了幼学会吵架!”看来四书五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还是巨大的。四书五经习耕都倒背入流,天资不差,也算农村知识份子了。只是误在没有接受新式教育,加上社会动荡不安,我的祖父才终老乡里。
[ 这个贴子最后由曾(令)伦在2006-6-4 22:38:53编辑过 ]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百年草根:水呛 匪绑 好酒罐


     习耕公有气管炎。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一次到村下面杨家桥的小河沟洗冷水澡,平时会游泳的他突然大喊救命。同伴开始以为他又在开玩笑,没搭理。后来发现真的被淹住了救上来时,他已经被水呛坏了肺。从此,落下了气管炎的毛病,长年咳嗽吐痰。
     19岁那年闹土匪,习耕公到白马镇赶集回来,回家经过中山乡石盘滩下面“旋涡老”时,被土匪帮了票。那时,左邻右舍的人还尊他为三老爷(欣然公)的“大老少”,土匪以为可以弄不少的赎金。当时,“大老少”到也并不太害怕,见土匪注意别的“票友”去了,便叫一个看热闹的割草老么偷偷地把绳子割断,猫着腰一气跑回了家,省了家里的赎金。
     习耕也好喝两口,有一次爷爷带父亲赶集回来,上坡时不小心手里的酒罐滑落了,酒罐顺着山道“咕噜咕噜”地滚到了山脚下。唉呀,这酒算是白买了。过了一会儿,习耕又怀侥幸:“你下去看看,万一没有打烂呢?”父亲跑下山:真是奇了,那装满酒罐还好好的在山脚下的土里。
        祖父曾祖父都好酒,因为条件限制,也是喝寡酒时候多。碑木镇三天一场,每场买一斤酒。很难让他尽兴。一次到岳父家,同老姨喝酒,岳父家挺富,但给两人就拿了那么一壶出来,也就一斤左右。两人喝万了,就对舅子说:“舅完了!”舅子摇摇壶:“是完了!”也没有再拿酒出来。舅子离开后,两女婿议论开了:真是越有越夹(吝啬)!
     那时,酒不贵。家里粗粮不缺,都是用它来换酒。
     如果他活在现在,最适合于于当干部了。现在的好多干部都生活在“酒食地狱”中。民谣: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夫妻背靠背,感情大倒退,一状告到纪委会,书记说:只管喝酒人管醉。
     现在处级领导餐餐有请,科级干部天天有喝。可惜,他生不逢时!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吃清明会
    家族旧例:长房主事。
    斑竹湾长房长孙庆昌公多在内江城里做学问,其子先是在外做事,后又较早病故。长房的二老爷不到40就病故。故家族中的事在庆字派时,由我曾祖父、长房的三老爷欣然公主持。到繁字派时,则由我祖父、三老爷的“大老少”习耕公主持。
    习耕公主持家族事物,只是在1927年欣然公病故之后。那时,家族共有的糖房已经分了,没有集体经济,家族事物就比较少,有也往往以祭嗣有关。
    家族通常的祭嗣都是在节中举行的,每逢节日,祖父就做一个开支预算后,与各房商定下来,然后到各家收钱,置办供品。然后以司仪的身份组织祭嗣。普通祭嗣就在村中的堂屋进行,鞠躬、磕头、拜、再拜、三拜之内的吆喝一阵而已。家族经济条件不好,常只能买一柄火炮。炮还没有炸完,一群小孩就忘命的争抢未炸的火炮。那时候的炸药纯度不高,危险性到不大。
    家族重大的祭嗣是在清明。四川叫“吃清明会”,女儿可以去,媳妇不能去。家族的清明会是在梁坝进行,也不是每年都搞。比较重要的是1946年那次。
    46年家族在梁家坝做清明。有宗亲回忆,这次还传达过46年南宗在南丰开族会的精神。我父亲也去参加过,当时他十岁。祠堂有公共的土地,它们的收益是主要开支在这上面的。这次“吃清明会”还分了钱给小孩。我祖父是我们这一房人的会首,当了会务成员。没有吃完的肉,他还分得了几斤带回家。当时家道已经衰落,父亲对这次分肉印象十分深刻。但是是南丰会议还是南宗会议是否开过,现在还有争议。我分析是传达南宗会议精神。因为我们这支人是在道光初年与南宗联系上的,应该是去湖南才对。
    当时斑竹湾上坟有两处,一是梁家坝,达一公坟。二是油家陀,传的坟。后来大家把达一公坟记成是在油家陀了,这次我见族谱才知道记错了。
   这也难怪,解放后,就再也没有过 大规模的上坟了。46年就是斑竹湾人最后一次到梁家坝上坟。
[ 这个贴子最后由曾(令)伦在2006-12-6 10:56:32编辑过 ]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代讼

    庆昌公讨了一个后妻,后妻没有生育。在庆昌公死后,与庆昌公后人的关系也处得不好。她趁年青改了嫁。她提出要占一部分庆昌公留下的土地,这边不答应。于是就动了诉讼的念头。
    庆昌公只有一个儿子台章,在42年病故。台章的三个儿子都还小,女人又不能出庭。于是族中商议,由我祖父以三个孩子的名义告后婆家人侵占。后婆改嫁的是同族一个庆字辈的,祖父就抓住这点:
   “你现在嫁的是小叔子,叔嫂通婚就是乱伦!”
    现在按族谱推测,他们的高祖真的是同一人。这事在清朝的时候,一认真追究责任,得判绞刑。大清律:收父妾者斩,娶兄嫂者绞。看来,祖父还是懂不少法律事务的。
    庆昌公是本地有名望的老夫子,后妻出了这么回事,的确让县里脑火。但是现在是中华民国了,不能由大清律来判。最后判:庆昌公后人每年给她三石谷子,养她一直到死。后来解放了,才没有给了。
     她的后夫对这事不是特别不满,还经常到这边来玩。她就不好意思来了。村里人以前尊她为大婆。现在,也根据她的生理缺陷,用一个形象化的称呼来提及她:
    “瞟眼!”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百姓爱幺儿
     祖父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不过,长子在12岁就去逝了。他去世后不久我父亲才出生。当时,伤心的祖母抱着我父亲对村里人说:
    “你实在要死我的儿。你就死这个嘛!我用他换一个,要不要得啊?”
     祖母对我母亲讲过这样的事:祖父重男轻女。如果生的是女儿,他连问都不来问一声。父亲出生的时候,大家知道他有这毛病,就故意捉弄他。父亲出世后,祖父从碑木镇赶场回来。有人告诉他:“你家里添的是一朵花!”他当即就木了脸,不高兴了。家里的人也不告诉他实情,由他在那里生闷气。三天后,要按习俗“洗三朝”,给婴儿洗第一次澡。按理家人都要过来帮忙的,可祖父一点也不理会。快洗完了,祖母招呼他给小孩拿衣服。开始还不情愿,曾祖母出面叫他,才心不在焉地找衣服来。拿来后一看,是个带壶嘴的,欣喜若狂。忙问生时有多重,该如何取名,马上就给换了个人似的。
     四川有句俗话: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父亲是幺儿,所以很受祖父钟爱。钟爱得甚至于有点让祖母嫉妒,也难怪祖母要说用父亲去替他大哥死的话。
     祖母娘家比祖父家富裕,当初结这门亲,她们家主要是看中这边是世代的书香门第。成了一家人后,生活的艰难困苦,家族文化的光环也暗淡了。不自觉的就经常与祖父唱反调。祖父喜欢儿子,她就喜欢女儿女婿。两人这么同时偏心,也让子女都得到了家庭各自特别的温暖。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一子送终
     1959年吃茄子的季节,祖父病倒了。开始发病是头疼。家里人怕他撑不住,就征求他的意见:
   “要不要你幺儿回来?”
   “他在民建(公社)工作忙,不消!”
     没几天,人就快不行了,于是请人带信,叫我父亲赶快回家。
     父亲走路一回到家,就闻到一股特别的臭味,就知道祖父已经不行了。父亲赶忙招呼牙牙(二佰父)给祖父抹个澡,不要让他脏着身离开人世。澡才抹到一办,祖父就晕过去了,出现了迷留的阵状。家人便卸下门板,放置在家族的大堂屋里,将祖父安放在上面。
     以前祖父算过命,讲他只有一子送终。当时大家估计,父亲在外面工作,不能给他送终。现在父亲回来了,人们或者以为他能挺过去。或者以为八字先生没算对。祖父在堂屋里停了很久,父亲和牙牙一直守在旁边,他就是不落那一口气。父亲和牙牙估计祖父可能不会去世这么快,牙牙就回家去娶什么东西去了,留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照看。刚过十多分钟,祖父就落气了。牙牙没有给祖父送上终。
      当时正办着食堂,家里没有钱。方子(棺材)没有着落。父亲出门与族人商议,将堂屋的门坎等锯下来改方子,族人没有什么异议。那些料锯出来,做了一个很大的方子,棺材板也有十多厘米厚。料也算是好料。后来,父亲给族人补了一些木料钱。
食堂里给了点米,保证了抬祖父上山安葬的人吃上了一次稀饭。
    父亲讲,四川吃茄子的时候一般是在7月份。这样算来,我祖父是在1959年7月份去世的。
    那时,中国在大 跃 进!
    全国人民吃食堂!
    全国多数人民营养不良!
    饿死个把人算不得什么!
    损害不了什么社会主义的形象!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差一点就伟大的祖父
     我一直认为:我的曾祖父生于困苦,死于饥荒。没有官衔,没有功名。对社会来说,是没有体现出什么价值的。对家庭而言,他生育子女有六、七个,最后养大成人的只有四个。活了59岁,没有给家庭添半间房,一分地。他对家庭的贡献最多也只有维持之功。
    对此,我觉得非常无奈。谁不希望自己的祖辈是国家栋梁,人民领袖,世界名人。我也希望能发掘出祖父更多更好的闪光点,但是,现实就摆在那里。我也不能胡说,乱编排先人。
    就在伤感之即,前几日看一本书,让我更加悲哀,我的祖父离伟大就只一步之遥。
    原国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付局长高富有写了篇文章。讲在1962年7月,中央派了45个工作组,了解全国饿死人的情况,有这么几段内容:
     (我们来到四川)“受到西南局书记李井泉,四川省委书记李大章热情接待”。高局长调查后,向中央报告:四川饿死人的原因:
    “三、最重要的一点是,1960、1961年,四川省的主要领导以大局为重,不仅看到四川的严重灾情,还想到北京市的人民。因为北京是首都,是世界人民举目众望的地方,决不能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为保党中央,保首都人民,只有牺牲四川人民的利益,让四川的人民饿肚子。最后决定将粮食运往北京,把困难留给四川在本省范围内自行解决。”——《共和国元勋轶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高富有是山西石楼县人,与李井泉是老乡。马识途是四川人,我的老乡:他的书中记的当时四川人的说法:
    “二十亿斤粮食,换一个政治局委员!”
     按后来中央认可了的高局长报告推论,1960、1961年饿死的四川人民,他们是为“保党中央,保首都人民”牺牲(饿死)的。他们让“世界人民举目众望的地方,”终于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让世界人民感到欢欣鼓舞,对世界革命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有牺牲多壮志,好叫世界看北京!”看来,饿死的四川人民,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何等伟大啊!
     我的祖父,他怎么不熬到1960年再饿死啊!这样一来,他的价值就大了。同样是饿死,就是死在不同一年,作用就差这么远。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祖父的军政轶事
     1947年,习耕公到地里干活,驻在碑木镇的两个国民党兵出来找菜,见习耕公的牛皮菜长得不错,便动手掰起来。兵掰来做菜,习耕不好多说,可过一会,两个兵在地里象大象进磁器店,又踩又撞,他忍不住了:“老总,你们要拿去吃,我们没有啥子,但你们不要给我踩坏了,这牛皮菜人也要吃,猪也要吃,不够呀!”两个“二尺五”听了这话马上停下来,从菜地往外走。习耕公以为他们要回去,便兴冲冲地指着上面的一条田埂:“你们回去要走那根土坎,从我这边走不通!”谁知这两个人走到他跟前,从腰掏出木棒,给了习耕公一棒.当时有另外一个老辈子在山上见了此事,就对士兵一阵乱骂。士兵叫他有种就下来,那老辈子又往石山退了几步,继续骂个不停,士兵没有办法,灰心丧气地走了。事后习耕公分析:是士兵会错意了,他讲的是实话,而士兵却认为骂他们是猪。看来是他们心虚造成的。腰上带有木棒,他们可能是宪兵。
        尽管被匪绑过,被兵打过,习耕公到也并不胆颤心惊。解放初,到处闹土匪,伯明公经常在大家面前渲染土匪的盛况,闹得人心慌慌的,习耕公不以为然,同他争了起来:“那有那么凶?比‘同志会’造反还凶吗?”可能是1918--1919年那阵,土匪被北洋政府宣传成孙中山的“同志会”,曾体方就是在这场匪患中一杀成名的。也可能就是辛亥革命时,土匪也闹得很凶。也许,他对那次革命还没有万全认可。还用大清的思想在看待孙中山他们。也许这就是他终老乡间的思想原因。
        解放初成立农会,大家推他当村代表(农会主任),管附近的5、6个生产队,他不愿意。有人说:你是书香门第,你不干谁干?习耕摇头:“我哪里干得了?每天晚上我吐痰都要两瓜瓢!”没有办法,换了别人去。其实他病没有那么重,每晚是要干咳几下,吐三四口痰。如果他当了,可能不会饿死在59年。父亲在农村也许就入党了,父亲就会走另外一条生活道路。他就不会遇上我母亲,我也就没有机会来到这世界上。
       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应该感谢祖父的这一段历史。只是,一个人就这么饿死了,实在是难以接受。
       以人的名义,谴责那一切!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神话般的大伯父
     父亲告诉我,祖父有三个儿子,最被大家看重的是长子祥云。可我在民国21年版的族谱上,见他的名字是“祥霞”。不知道是不是父亲记错了。在那版的族谱上,斑竹湾令子辈只有5人,都是长房的后人。其中,有庆昌公的三个孙子,欣然公的两个孙子。祥云是欣然公的长孙。
    祥云生于1925年,自幼聪慧灵利。祥云最初在戴家庙读书,与倒碑同宗曾繁卓是同学。班上树繁卓、祥云的成绩最好,据繁卓后来对我父亲讲:祥云的成绩要好过他,但字比他差一点。可能是家里供不起纸给他练字。有一次,县里的督学来小学检查,按课文考祥云,祥云都能对答入流。在8、9岁时,每乡推荐10名学生到县里比赛,他是最小的一个,却考了第一名。县里督学专门把习耕公叫去,嘱咐他要好好培养这个孩子。辛亥革命后,对教育进行改革,废除旧式教育,戴家庙原来名义上是小学,实际上学“四书五经”,上面来查,放本新教材对付一下,后来也怕举报,干脆改作新教材。习耕公那辈人不信服新式教育,竹湾办了私塾,把祥云弄回斑竹湾读私塾,教他们的是个“跛子”。
      “跛子”老师的学问不错,但人懒,经常把书讲一遍,自己就玩去了,让祥云去帮他辅导。祥云比较小,有个叫张到善的,大祥云6-7岁,对他照样服服贴贴地。富顺点灯坳教私塾的陈俊书二姑公专门叫他去,考查他们学问,那些复杂深奥的古文他都能背能讲,陈老夫子大为惊叹。老夫子的二儿子雪桃是个川剧迷,带祥云去看过几回川剧,祥云看后不但能把唱词有板有眼地唱出来,还能把舞台上的一招一式表演得象模象样的。老夫子非常器重他,特地用自己的轿子把祥云送回来。老夫子是比较眼高的人,以前就是庆昌公去他那里,也没有享受用自己的轿子送的这样高的礼遇。
在70年代,我随父亲回斑竹湾,父亲指着竹林外的一块空地对我讲:以前这里有一棵核桃树,听说,祥云经常坐在这个树上背书,你以后更是赶上他就好了!普通人家的子女,惟有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古今如此,概莫能外。
       1935年冬,祥云高烧不退。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没有查出什么病,后来父亲分析:可能得的是伤寒。中医治没有起色,后来找太医(巫医)给他开了个土方:断肠草泡水喝。吃了拉肚不止,在1936年春天病故,当时才11 岁。我父亲刚出世,母亲逢人就讲:“老天,你实在要死,就死这一个吧,换一个行不行?!。”
     许多年以后,当教授的曾繁卓谈起儿时的伙伴,还:“我这个脑袋比不过祥云,如果他在,成就比我要大。”
       父亲讲:如果祥云不死,也要看他往那方面发展,如果到国民党那边,结局不会好。如果跟了***,那自然不用讲了。不过我们曾家这一代人,都本份、正派,跟了国民党也不会干伤天害理的事,***来了,凭才干他也会出人头地的。
        这很难讲,国共两党中的正派才干俊杰之间,互相残杀,自相殊杀的事比比皆是, 祥云未必能跳得出这一圈子。苏东坡有一诗:“世人生儿盼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惟愿生儿愚且鲁,无忧无虑到公聊。”这也是中国专制文化下英才的写照。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原创]“牙牙”
       我的“牙牙”(二伯父)祥林是1927年出生,印象中他是一个老实本份的厚道人。他的脾气特别好,小时候我们很羡慕我那些堂兄妹,他们在家从不挨打,连批评也少挨,过年我们回去,到是我父亲常常帮他把子女训一通,吓得他们不敢上桌。
       其实,他年青时是一个人才出众的人。母亲与父亲刚恋爱时,父亲26岁,“牙牙”已经35岁。母亲听父亲讲过他只有一个哥哥,一次她突然见到“牙牙”,火了:“你说你只有一个哥,怎么又来了个弟弟坐在你家里?”原来,母亲把“牙牙”看年轻了十来岁。“牙牙”也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经常拿人家来“耍把戏”,开无伤大雅的玩笑。我至今还能回味他哪些爽朗的笑声。
        祥林读书的时间也有7、8年,但成绩一直不好,只是能够讲一些书上的内容,就是写不出来 。后来愿回家干活了,父亲讲:他很小就去帮工挣钱。父亲读书的钱,是靠哥每年冬天去帮人运甘蔗攒下的。父亲对他一直很好,如果我们不小心说了“牙牙”半句不中听的话,他就会跳起来。比我们说他自己反应还要过激。
        解放时,家家户户抢着嫁女儿,怕被共产共妻。当时一表人才“牙牙”,受到多家美眉的追捧。有人愿白送“双铺双盖”的嫁妆把女儿嫁给他,他考虑要养弟弟妹妹,没有答应。他结婚比父亲晚一点,当时已30好几了。
        他除了在“大——跃——进”期间,为躲饥荒,由父亲安排去糖厂搞了一阵临工外,一直在队上干农活,是个好社员,当过一阵队长。70岁那年(1997年),患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我们了,成天坐在家门口。
      今年春节回老家,我见到他,他也不知道我是谁了。见我就说:“我好恼火啊!我好痛啊!我腰好痛啊!”说着就哭起来了。我吱唔几句,他还是自个儿说“好痛”。伯母告诉我。他天天都这样。
       还有一好笑的事,他不高兴家人看电视的时间太长,经常叫赶快关电视,说是人家马上就要来收钱了:
      “你以为人家不晓得你多看了啊?”很神秘的口吻。
      “牙牙”是斑竹湾健在的唯一上了族谱的老人,在谱上,他的名字是用的“祥霖”。父亲说以前他一直用这名字,后来乡村干部的文化赶不上从前的了,就合适宜的改用“祥林”。
       说来也巧,这次我找家族的全谱。就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我打算用回老家之机,到可能族谱的长丰村去胡乱打探一番。到了老家,伯母告诉我,昨天她在长风村遇到一个曾祥文的人,还摆了一阵“龙门阵”,可以找他打探。我马上叫小侄子带路,找到了那里。可惜祥文老辈子赶场去了。下午,在“牙牙”长子的陪同下,我找到了祥文老辈子。他带我们去访到了族谱,让我在那天见到了族谱的原本。
       如果他不痴呆,他能知道这一切就该有多好啊!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