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74
    • 经验2728
    • 文章87
    • 注册2005-11-21
    《初游乌龙潭记》碑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6/01/03/150239.gif[/imga]
    《初游乌龙潭记》碑,在南京乌龙潭水榭碑廊,为碑廊中最大的一块。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504
      • 经验18641
      • 文章516
      • 注册2005-12-30
      [em11][em11][em11][em11]虽然有些字我不认识
      但是我还是要顶哈
      四川省中江人氏,派系?字派?
      四川曾氏宗亲群的号码是7241058

      佛在心中坐
      酒肉穿肠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74
        • 经验2728
        • 文章87
        • 注册2005-11-21
        [ALIGN=center][B][SIZE=2]初游乌龙潭记
        [/SIZE][SIZE=1]石首曾立平[/SIZE][/B][/ALIGN][ALIGN=left]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雅士往往以寄情山水为人生一大赏心乐事,故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便成了千古传颂的名句,寄寓着古代读书人隐逸山林、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可惜现代生活的节奏,使得我们这些也想充充风雅的俗子,整天疲於奔命,有时竟连“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雅兴,几乎也都消磨殆尽矣。因此,虽身处山川形胜的江南佳丽地,却少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了。悲夫!
          去年十月底,南京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会将乔迁乌龙潭,张超副会长邀我同去看看会址。有了固定的会址,当然是件大好事,况且还是在素称“西城之冠”的乌龙潭,便欣然同往。出龙蟠里东行,在车马喧嚣、市声鼎沸的广州路上,兀然高耸的锁龙桥边,一圈花墙围着一座园门,这便是刚刚正式对外开放的乌龙潭公园的大门了。信步走进园内,一泓碧水横亘眼前,在夕阳的馀照中,泛着粼粼的光波。对岸的龟、蛇二山,花木扶疏,与潭山水相映。好一派山青水秀的田园风光!在杂沓纷繁的市廛之中,还有这么一处超尘脱俗的所在,似乎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仅一墙之隔,便是两个天地,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何哉?在闹市中取幽静的乌龙潭,使人如入山林,而暂时忘却尘世的烦燥不安而已。
          漫步潭边洁净的小径,张超如数家珍地向我指点着园门右侧的“冷花厅”、飞檐斗拱的“妙香阁”、阁前几百年树龄的“清桂”、园中园的“龟鳖博物馆”、潭中的“肥月亭”,以及“放生庵”、“茗坊”、“龙埠”、“芙蕖斋”,等等园中的景致,不觉已经绕潭走了一圈。坐在一拱两券的锁龙桥下,只见一抹斜阳给襟山带水、林木清幽的秋日园林,披上了一层霞彩。那晚风轻拂的潭水,浮光跃金,似片片龙鳞,在夕晖中闪动着点点耀眼的光斑。好一幅赏心悦目的天然画屏!我凝神静思,仿佛觉得:这南北长约四百五十米、东西宽约百米、被锁龙桥锁住的咽喉处最窄仅三十米的狭长古潭,宛若一条乌龙,静静地蛰伏在虎踞关前、龙蟠里畔,已经有一千多年矣。六朝古都南京,该有多少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有待我们去探寻!正象一位外籍汉学家所说:“南京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这面积仅有七万多平方米的乌龙潭,虽比不上莫愁湖那样舒展、玄武湖那样浩瀚,但它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却是非常厚重的。
          汉建安十三年(二○八年),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出使东吴,就在此潭饮马後,登上潭西不远的石头山,发出:“锺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雄震千古的赞叹,给南京这个聚十朝王气的帝王州,平添了几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魅力。待到东晋时,相传潭中出现“乌龙”,这里便成了清凉山下寻幽探隐的胜境。唐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年),颜真卿以“帝王之德莫大於生”之意,帛本上奏,在此建放生池。乾元二年三月,颜真卿又亲书《天下放生池碑铭》以记之。後人以不没颜鲁公好生之德,於潭西建放生池庵来纪念他。以後,潭的四周陆续建造了许多不同年代的寺、祠、庵、堂,如吉祥寺、英烈祠、隐仙庵、武学堂,及灵应观、宛在亭、锁龙桥、薛舫等等。时人盛赞:“真不愧小西湖之目也”!明清以降,士人多结庐潭畔,如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归安茅元仪在潭北濡构“寤园”;清圣祖康熙年间,孝感熊敬修在此筑“朴园”;更有潭西的“小卷阿”,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清宣宗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购置的别墅。他於道光二十一年在此编纂的《海国图志》,对近代的影响最为久远。他们给乌龙潭留下了一批诸如《三游乌龙潭记》、《乌龙潭寤园记》、《朴园记》、《重修颜鲁公放生池庵碑记》,以及《乌龙潭竹枝词》、《乌龙潭访汪氏废园》、《乌龙潭夜坐》、《乌龙潭小泛》等等具有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的诗文。而这些历史的遗迹和文化的遗产,都是缘“风景幽辟、林木倩茂,隐然邱壑也”的乌龙潭而生的。那么,乌龙潭的历史文化沉积,当在南京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吧!
          也许是历史的积淀过於厚重,以至六朝古都的历史遗存俯拾皆是,人们便不那么珍视这令人神往的“有武陵、柴桑之致”的千年古潭了。近两百多年来,饱经苍桑的乌龙潭,“日就淤填,水至而无所归,则浸淫四出,破屋坏垣”。众多建筑大都毁圯,自然景致蚕食殆尽。以致在我的记忆里,乌龙潭只是行人掩鼻而过的一潭死水而已。只能从典籍中,遥想当年的景况,发思古之幽情。站在薄暮中的潭边,张超告诉我:从一九八二年九月起,整整七个寒暑,在资金来源无望,人员编制短缺的艰难中,公园建设者兴办第三产业,创收数百万,全部投入公园整治,使乌龙潭得以恢复往日的风姿。真是功德无量啊!只有对悠久的历史文化执着地爱,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力、排除多方干扰、甘冒压力和风险,创造出“无米之炊”的奇迹。如果我们都有这份爱心,何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会发扬光大。
          凝望暮色四合的寂静山林,我不禁感慨万千。没想到看会址,看出个乌龙潭来。若按唯心观点,则我未发现乌龙潭以前,乌龙潭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在我发现乌龙潭之後,乌龙潭对我来说才是真实的。那么,有了“竞日山当户,浑忘身在城”的城市山林乌龙潭,寄情山水就不一定非要到荒郊野岭了。我辈常常做着许多缘木求鱼的傻事,蠢极!愚极!今後则不必舍近求远了吧。
          是为初游乌龙潭记,时在庚午年闺五月小暑日。
        [/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ALIGN]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74
          • 经验2728
          • 文章87
          • 注册2005-11-21
          欢迎批评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56
            • 经验8902
            • 文章554
            • 注册2005-04-23
            赞一个。。。。。。。没别的话了。。。。拍个马屁。。。堪与《醉翁亭记》比肩也。。。
            就当是花没开过,我没来过。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74
              • 经验2728
              • 文章87
              • 注册2005-11-21
              谢谢曾祖婆的鼓励,我还有《再游乌龙潭记》,还要写《三游乌龙潭记》,以后再上传,请宗亲们批评指教。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56
                • 经验8902
                • 文章554
                • 注册2005-04-23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立平[/U]发表的内容:[/B]

                谢谢曾祖婆的鼓励,我还有《再游乌龙潭记》,还要写《三游乌龙潭记》,以后再上传,请宗亲们批评指教。[/QUOTE]


                此一来。。堪比,《魔戒三部曲》也!~~[IMGA]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BBicon/em08.GIF[/IMGA]

                加油。。。加油。。。期待看到准备千古成颂的文字。。。。金陵好地方啊。。。人杰地灵。。。。我一直想去游玩滴。。。

                就当是花没开过,我没来过。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74
                  • 经验2728
                  • 文章87
                  • 注册2005-11-21
                  欢迎你来六朝古都一游,免费招待。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56
                    • 经验8902
                    • 文章554
                    • 注册2005-04-23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立平[/U]发表的内容:[/B]

                    欢迎你来六朝古都一游,免费招待。[/QUOTE]


                    嘻嘻。。。我一定不会客气滴。。。

                    就当是花没开过,我没来过。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74
                      • 经验2728
                      • 文章87
                      • 注册2005-11-21
                      都是一家人,何须客气。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8
                      • 经验54141
                      • 文章1225
                      • 注册2005-06-14
                      我91_93在南京政院大打磕睡,不过没有进睡"神.仙.鬼.虫"之流,属爱好者系列..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3
                        • 经验948
                        • 文章29
                        • 注册2006-03-03
                        我上学的时候也去过,没有什么印象了,倒是褒禅山给我印象还深些。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