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LIGN=center][COLOR=rgb(84,84,84)][BGCOLOR=rgb(255,255,255)][B][FACE=仿宋_GB2312][COLOR=green][SIZE=10px][FACE=宋体][COLOR=#1a1a1a][SIZE=2]“赣闽粤”语言渊源[/COLOR][/BGCOLOR][/FACE][/COLOR][/B][/SIZE][/SIZE][/COLOR][/FACE][/ALIGN][/P][P][COLOR=#1a1a1a][SIZE=2][/SIZE][/COLOR][/P][P][COLOR=rgb(84,84,84)][BGCOLOR=rgb(255,255,255)][B][FACE=仿宋_GB2312][COLOR=green][SIZE=10px][FACE=宋体][COLOR=#1a1a1a][SIZE=2]客家话的基础语是中原古汉语,至今里面仍含有大量的古汉语,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非古汉语。客家话的形成,与早期的南迁汉人有很大关系,北来的汉人陆续在赣南、闽西、粤东生活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吸收了当地语言,后来在梅州成熟后,又起了反哺作用,所以这三者有密切的传承关系,这一现象看起来非常有趣,但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客家人的迁徙活动。[/COLOR][/BGCOLOR][/FACE][/COLOR][/B][/SIZE][/SIZE][/COLOR][/FACE][/P][P][COLOR=rgb(84,84,84)][BGCOLOR=rgb(255,255,255)][B][FACE=仿宋_GB2312][COLOR=green][SIZE=10px][FACE=宋体][COLOR=#1a1a1a][SIZE=2]客家人的迁徙活动很独特,其实也是发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当附近有因战争或未开发的“飞地”空间时,不管多危险多荒芜,个别有勇有谋的族人都会先去打探,看到有生存空间时,就会回乡召集一大批族人而至,开发的过程中本族人和其它宗族人也会越来越多,后面便依山势建各种类型围屋,逐渐与有相同文化的人发展成为村落,在原先的“飞地”定居后,但还会继续与原乡的族人群体保持联系,甚至保持几百年。我村里附近就有这种现象,“湖广”填四川发生几百年了,直至解放前他们还从四川定期来原籍探亲,但解放后除改革开放初来了一次,后就完全断层了。这情况应该也是历史的沿袭。第一批东晋南迁汉人,一部分沿汀江水道顺流到了闽西粤东交界地那是肯定的,他们的到来,填补了百越汉时被迫迁徙后的空间,与部分百越后代一齐重新开发,稍后安居稳定了,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一同南来聚居于赣闽边境的其它族人亲朋过来共同开发,时间一长便形成了规模,这种规模是建立在相同文化背景基础上的,之后又不断有或为官、或开发、或避乱、或流放的汉人南下,由于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聚居可能较为亲切,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在粤东基本停止融化后又流散到全国和世界各地。[/COLOR][/BGCOLOR][/FACE][/COLOR][/B][/SIZE][/SIZE][/COLOR][/FAC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