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的血统联系,也是这种血统联系在社会交往、政治生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利益体现。姓氏文化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振兴中华,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华民族的姓氏源流。据文献记载,我国的一些古老姓氏,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绵延至今。“姓”字本义为“生”。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金文中“姓”字,即作“生”字。“姓”字本身由“女”和“生”两字组成。我国较为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旁,如相传上古八大姓“姬、姜、妫、姒、嬴、姞、妘、姚”就是如此。“姓”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名称,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则是同姓的分支,“氏”、“支”同音,借“氏”为支,往往表示其一氏族的图腾崇拜、部族徽号或居住地域等。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姓、氏不别。
(一)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姓氏最早起源于远古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图腾”一词,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族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传说中的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时代,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在这时代的姓氏名称,几乎全部采用生物的名称:如黄帝的先族有蟜氏,黄帝少典之族有熊氏,神农先族神龙氏,舜之先族穷蝉氏,夏之先族牛蟜氏等,都是图腾名称。在生产进步和人口繁衍的基础上,原来的图腾群团中又分化子图腾,子图腾又分化出孙图腾来。今天中国人的姓氏中如马、牛、羊、乌、凤、梅、荞、山、云、龙、风等等,都是图腾名称的遗留。
(二)人文始祖的姓氏演变。相传人文始祖黄帝的25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别为12姓:姬、女吉、酉、祁、已、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据考证,那时的古老姓氏也还只有64个。在奴隶制时代,周王族姓姬,通过分封诸侯和赐大夫采邑及领地,从姬姓又衍分出198氏。这些“氏”与周同为姬姓。为当时贵族的专有标志,属于尊称。到了封建社会初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氏族繁衍日众,周王族诸侯公族、大夫之别子,各自为氏,只是当时仍称氏族,不以为姓。秦灭六国后,各国贵族沦为庶民,或以氏为姓,或以国为姓,氏即为众人所有,不再代表特权。姓氏之称,逐渐混而为一。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姓氏,至今仍无精确数据。虽然明代已经有了3600多个姓氏的正式记载,但还不到全部姓氏的一半。前几年曾经有人统计,我国历次记载中前前后后出现过的姓氏共5652个。后来有人说我国的姓氏总数是6363个。通过较长时间的搜集资料,近几年又有人认为我国古今姓氏共达8155个,还不包括一些兄弟民族的现行姓氏。我国台湾省在50年代统计,据说有700多个姓氏。据新华社2002年7月27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这是至今有关中国姓氏最多的统计记录。姓氏的丰富多彩,是一个国家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象征之一。
(三)历代文献的姓氏研究。姓氏学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它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史、民族文化史和语言文字、历史考古等研究领域密切相关。我国姓氏学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发展于宋明之际。历代朝廷都设置有撰写、考定、收藏氏族图谱的专门机构,有关于姓氏渊源的文献和辑录。姓氏资料浩如烟海,除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姓氏专著外,并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以及方志、族谱、笔记、字书、韵书等著述之中。我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当推春秋战国时代史官编撰的《世本·姓氏篇》。春秋时鲁国的众仲、晋国的胥臣、郑国的行人子羽,相传是我国最早最有名气的“善论姓氏”的人。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姓氏篇》。六朝时有徐勉的《百官谱》、王僧儒的《百家谱》、何承天的《姓苑》和《魏书·官氏志》。唐代姓氏学大盛,太宗李世民曾命诸儒撰《氏族志》一百卷。景龙中(公元707—709年)柳冲撰《大唐姓系录》二百卷。其后又有韦述的《开元谱》、柳芳的《永泰谱》,而尤以林宝的《[URL=http://www.stemmata.org/jiapu-25-1-1.html][U][COLOR=#0000ff]元和姓篡[/COLOR][/U][/URL]》十八卷最为著名。宋代对姓氏学的研究有新的发展,出现了郑樵的《通志·氏族略》、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邵思的《姓解》和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民间流传很广的《百家姓》,也是在北宋初年成书的。明代洪武时,吴沈等人据户部黄册,编了《千家姓》。嘉靖年间有陈士元的《姓希》和凌迪知的《万姓统谱》。清代雍正时熊峻运撰《新篡氏族笺释》,嘉庆时任若海撰《太平图话姓氏》。历代其它关于姓氏研究的还有杨慎的《希姓录》、周春的《代北姓谱》以及傅余頠的《复姓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