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圣孝经泽万代 据公孙裔位八方
—— 纪念据公南迁2000周年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是曾氏江南始祖据公率族人南迁江西庐陵2000周年纪念日。江西曾氏宗亲联谊会、江西曾氏文史研究会将举行隆重的盛典纪念大会和纪念活动,特邀请海内外曾氏宗亲回庐陵访亲追祖。我认为江西曾氏宗亲联谊总会、江西曾氏文史研究会这一重大决定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奔康,更好的学习曾子文化,颂扬据公南迁的丰功伟绩,学习据公的南迁精神,搞好曾氏文化的研究与学习,促进宗亲联谊。搞好武城曾氏族谱重修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我接到这一特邀涵时,内心是非常高兴与感激。从我们曾氏开派祖曾子———十五代据公的南迁———三十三派祖丞公三子:珪、旧、略走向海内外,特写本文的主题来表达对曾子文化的敬颂,对据公南迁的颂扬“曾圣孝经泽万代 据公孙裔位八方”。为此我认为据公南迁这一伟大的历史举措有三大可赞可颂之处。
宋代绍兴十四年御赞“伟哉斯人,遗像英英。恩承炎 ,道辅汉成。以贤佐圣,以德安民。竭全忠孝,天地同心。”
一、据公南迁是忠孝合一德行的重大举措,是曾氏孝文化最成功的范例、功德无量名留青史的典范。
“曾子孝经治家名天下,曾子大学治国闻于世”。曾氏族人把曾子最优秀的文化作为曾氏家族家风、家规、家训,管教儿女治理家庭。所以代代相传延续数千年从不间断。1奉养父母2尊敬父母3取悦父母4思念父母。为孝之本的内涵。因此曾氏族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舞台人才辈出名人辈出,如宋代著名军事家曾公亮、宰相曾布、唐宋八大家中书舍人曾巩,晚清十二省诸侯九省经略文正公曾国藩。公元10年(王莽始建国二年)当时时年53岁高龄的据公官封“关内侯”。王莽篡权只属朝纲不正,宫廷内亲篡权。社会并无动乱,总的来看社会是稳定的,但是身为关内侯的据公从忠孝的角度,王莽篡权的行为既是最大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理应抗争斗争,但是为朝廷一官的关内侯据公不具备这种抗衡能力。如果他本人和族人在言行上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满门问斩、株连九族、大祸临门。据公从忠孝的角度,以忍、退、离、隐的德行,以最大的胆略,最高的天赋,以忠孝合一,以孝代忠来维护的个人的德行,对社会朝廷的忠心,来保护维护族人的利益与生命,来体现孝道的根本,决定率族人南迁江西庐陵伟大忠孝举措。这就是“曾圣孝经泽万代”最典型的史例,最典型的忠孝典范。
二、据公南迁择庐陵吉阳人杰地灵、福禄寿长。
故人们现在常说的山东嘉祥发脉地,江西庐陵旺才丁。古代的吉阳乡,即今江西吉水、永丰两县的交界处,属永丰县的富溪、坑田、古县三个乡的地方。原来,庐陵乃南国的富庶之邦,水陆畅通,商贾云集,山多林茂,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好地方。据《族谱》记载,吉阳老屋有八景:“翠岗烟霞”、“平岗风月”、“后墅文峰”、“前山笔架”、“西溪渔歌”、“东岭樵歌”、“北苑行狮”、“南陵伏虎”。屋前有画竹两丛,屋后有画石两丘,堪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宝地。所以06年吉水会议的时候,我在大会上曾作词一首“曾氏文化参天树,精深博大源曾子,山东嘉祥发脉地,江西庐陵旺才丁,吉阳八景人辈出,国家栋梁源于此,据公择地是史诗,易经风水此验证。”曾氏在政治上的复兴,是在东汉明帝时。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明帝依据全椒县令刘平的奏请,对曾据的忠义行为进行褒奖,封曾据为吉阳郡公,封其妻湖阳公主刘大家为吉阳郡一品夫人。随之从曾氏族人中选拔官员。曾据南迁时53岁,活到73岁,生有二子:曾阐、曾瑒 。曾阐生四子:植、横、懋、楫;曾瑒生四子:永、旭、曜、常。曾瑒长子曾永,官御史大夫;三子曾曜官福州刺史;四子曾常,官鸿胪寺卿。十八代:曾植长子曾爟官谏议大夫,升福州刺史;曾横子曾辑,官广州刺史;曾永长子曾万,官将军;曾曜次子曾杼,官苍梧太守,封临辕侯。十九代:曾基官长沙令,曾圭官蜀郡从事,曾垂为青州守,曾生为安州刺史,曾箕官汉阳太守,曾游官魏郡太守义阳侯,曾塘封义成侯,曾焕封景阳侯。二十代:曾行为广汉太守,曾征为矩鹿太守,曾鸿蜀县尹,曾台官尚书,曾案为尚书仆射,曾佐为处州知事,曾冀为长沙令等,此时已是东汉末年。
三、据公南迁带来文化技术,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促进了南方土地的开发,改变了南方落后的生产力。
到了汉末,据公耻仕新莽,带领族人离乡背井南迁,这对整个家族后来的发展,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不过,这次大迁徒客观上却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为西汉末年,江南人口稀少,生产力很低,文化极其落后,有些地方尚未开化——淮河流域仍然居住着蛮人、夷人。《中国通史》说:“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以王、谢为首的百家士族和大量的劳动人民迁居到长江流域,才促使经济、文化发展起来,并逐渐追上黄河流域的水平。”其实,我祖本衣冠望族,最为开化,避地南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辛,顽强奋斗,引进黄河流域先进的耕作技术,替代当地落后的水耕火辱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物质财富。这比东晋南北朝民族大迁徒时开发江南,在时间上还早了四百余年。到了北宋,曾氏祖先水稻专家曾安止发明了水稻的播种方法,使生产力得到新的突破,空前提高,贡献极大。由于土地的肥沃,耕种土地的开发,耕种技术的提高,社会相对的稳定。所以五谷丰登,六畜成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子孙逐渐分衍各地。成为曾氏的旺族中心,被称为曾氏的第二发祥地。曾据生二子,长子曾阐仍居吉阳,次子曾瑒即迁往赣南,定居虔州(今赣州市西南),子孙在虔州一带繁衍。曾阐生曾植,曾植次子曾炯即迁居赣东北乐平(今乐平市)。二十六代曾道始,官任車骑将军,迁居交州(今广西苍梧),而后裔也衍虔州,曾据十七代传裔曾丞,从吉阳老屋徒上黎堡,生有三个儿子:珪、旧、略。曾珪守吉阳,生五子:宽、绰、丰、晖、隐。曾宽衍永丰、新淦、宁郡、泰和、乐安等地;曾绰衍吉源;曾丰居袁州,衍宜春;曾晖居永丰仁寿乡,衍吉水。曾旧由江西吉阳徒乐安县云盖乡,裔衍崇仁、咸溪、永丰。泰和、松江、兴安、罗山、新淦、石城、宁郡、秩坡、凫田、德安、九江、瑞昌、彭泽、赣州、增城等地,为永安、临江房祖。曾略由庐陵吉阳迁居抚州西城甘山,为江西抚州、南丰、临川等地的房祖。
a.移居福建。曾氏迁入福建,形成较大规模的主要有两大房系。一是龙山房系。二是宁化房系。此外,南丰曾氏五十一代曾停,也于公元1112年(宋政和二年)由江西徒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下村。
b.家于湖南。曾氏迁往湖南,主要是南宗西宅的后裔,即四十代崇德房系的人。
c.衍于广东。在老三房之前,就有曾氏族人迁居广东。十八代曾樊早在东汉建安时就迁居广东广州,又徒韶州(今广东曲江)。二十代曾震忽又迁居广东韶州,生五子,衍为韶州房系。老三房之后,大体是五路进广东。
d.迁居四川。曾氏族人迁居四川较早。东汉时,十九代曾焕和二十代曾润、曾湘兄弟就分别带领家人迁居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魏晋时,二十三代曾曜又迁居四川西部。
e.渡海入台。据史料记载,曾氏族人迁居台湾是从明末开始的。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福建漳州府海澄人曾振旸便到台湾垦荒。清初渐多,《台湾省通志》就有记载。
f.布满全国。北宋之前,就有曾氏族人从江西迁往各地。
g.走向世界。从一些曾氏族谱中可以看出,曾氏族人走出国门,旅居海外还是比较早比较多的。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曾子诞辰2510多年,据公南迁两千周年。这两千多年来,曾子思想它不光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建树,他的一生在孜孜不倦地传播孔子学说的同时,把诸多的思想精华作为形成家训族规,代代相传。物换星移,沧桑巨变,曾子后裔虽然经过两千多年迁徒繁衍,但良好的家族文化传统仍得以代代相传,作为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自从曾子诞生至今2500余年,曾氏传承已有80余代。除分布在全国各地外,尚有部分移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纵观历史,遍察当今,曾子后裔由于因袭了良好的家族文化而人才辈出,代不乏人,在不同的时空平台上,殚精竭虑,建功立业,卓尔不群。如我们现代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荫权,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香港总商会主席我们尊敬的会长宪梓博士。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姓氏中的忠孝合一德行的典范,他作为海外赤子关心祖国支持祖国。在香港回归后,不光经济上支持祖国各方面的建设7亿多元,积极参政议政。特别是2002年拿800万元对山东嘉祥曾子庙、曾子墓、曾子林进行重新维修,现在气象堂皇、改观面貌、山水生光。2005年提出成立中华曾氏联合(海内外)总会。2006年又提出了重修“曾氏武城族谱”。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关心曾氏文化学习与承传,一直支持着曾氏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在这里,让我们认真学习曾子文化、学习据公的南迁精神、学习宪梓会长忠孝德行合一的现代典范,祝他健康长寿,祝曾氏文化曾氏事业出现新的辉煌。
曾氏联合总会副会长曾金桥
2010 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