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首页 宗亲投稿 曾氏族谱 曾氏纲要 论文特辑 曾氏名人 宗圣曾子 家族要闻 曾氏典故 关于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特辑 -> 修 谱 小 议

 
 
     
修 谱 小 议
 
 
作者 曾楚越 来源 曾氏宗亲网l论坛 发表 2010-4-26 13:28:40 人气 11650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号   
之一
 
从孔氏修谱能学到些什么
    正当我曾氏族人热烈讨论如何续修自家族谱之时,《孔子世家谱》续修告成颁谱大典仪式于2009年9月24日在山东曲阜孔庙隆重举行,正式宣告《孔子世家谱》续修工程圆满完成。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简报》及各类媒体报道,此次续修的《孔子世家谱》共80册,4.3万页,收录200多万人(旧谱记载56万和新增后裔146万人)。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观人省己,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神圣的使命感是成功的根本
     孔氏修谱自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同族兄弟孔德墉1996年10月赴台征得宗子同意,启动修谱,到2009年9月宣告续修《孔子世家谱》竣工,历时13年,耗资千万余元,克服精神、躯体压力负担,历尽千辛万苦,终至告罄。酷爱华夏文化、饱受家族熏陶的长者孔德墉会长功不可没;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旗下参与修谱的各组宗亲功不可没。纵观此次孔氏修谱的全过程,让人强烈地感到有一股动力在他们胸中涌动。这股动力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    
     若不然,久经商场的孔德墉先生如何能心甘情愿拿出730多万元巨资,自始至终地支撑着此次史无前例、规模浩瀚的修谱工程?
     若不然,敦厚稳重的孔德墉先生如何能在国内政治还不够明朗的情况下,毅然接受谷牧先生的规劝;由于台湾的政治气候多变,宗子孔德成先生对于修谱先是表示“应该”,六年后又说:“以后修谱的事别跟我谈”、“我不能修”极显难言之隐。要知道,按孔氏族规,没有宗子的授权任何人是无权修谱的。在如此政治和族规的冲击下,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孔德墉先怎么能矢志不渝、苦苦支撑、坚持到底?
     若不然,经受过文革洗礼的孔德墉先生如何能敢于冒政治风险,居然胆敢“偷天换日”,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的掩护下,以“孔子世家谱牒课题研究组”之名行续修《孔子世家谱》之实?
    若不然,已界耄耋之年的孔德墉先生如何能以年轻人一般的旺盛精力爬山涉水、走家串户,了解情况,联络族人;以其赤子之心,精诚之情感动族人,感动媒体,象一颗熊熊燃烧的火种,艰难地、逐个地点燃孔德成、孔德威、孔德宏……等等众多宗亲心底深处的火苗,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历经十余载,终将分散在族人心中的星星之火聚成燎原之势,遍及全国,播于全球。最终完成这旷世之举?
    是的!就是这融化在华夏子孙血液中的浓浓的念祖情、神圣的使命感激发了孔德墉先生及其族人的修谱激情和创造潜能。激励着他们他们艰难而又扎实地、一步一步地朝前走,向着成功挺进,直至实现心中的夙愿,完成肩负的使命。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再回味一下1978年在国际儒学联合会上谷牧会长与孔德墉先生的那段意义深远的对话。
    1987,年改革开放不久,国内视修谱为封建糟粕者大有人在,在政界仍然谈虎色变、避而远之。当谷牧会长向孔德墉先生提到孔家修谱的事时,孔德墉先生一脸惊愕
    “家谱不能我修啊,那是孔德成的事。”孔德墉说。
  “孔德成先生远在台北,难道你们的家谱就要断掉?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帮你们修家谱。要是你们的家谱断了,那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啊。”谷牧语重心长。
  “谷老,您这是上纲上线啊。”孔德墉倍感震撼。
  “这可不是上纲上线,你不要把家谱看成你们家的事,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你要好好考虑。”谷牧郑重其事。
  “谷老,我会好好考虑的。”
     
     现在重温这段谈话,我们能更清晰地领悟到修谱的意义以及它在孔德墉先生心中沉甸甸的份量;更能体会到燃烧在孔德墉先生心中的激情多么火热,多么有力量!
    那么,我们曾氏宗亲中有没有这样的精神情操和火热激情呢?有的!看看宪梓先生的奉献和讲话,看看昭演先生的精彩博文,看看众多宗亲热情洋溢的帖子,让我们感到曾氏宗亲中不乏拳拳之子,英英之才。象孔氏族人一样,在我们众多宗亲心中依然燃烧着续修族谱的火苗,期待着火种的引燃与喷发。
    怎样才能变星星之火成燎燃之势,凝聚众宗亲的聪明才智,修成较高质量的新谱?
    现在谈这个问题似乎晚了一点。但拜读了近期出台的《方案》和《大纲》,隐约感到有一点毛病,又好像值得一议。这里姑且斗胆说一点似乎废话的话。

 群策群力是成功的基础
   《孔子世家谱》的续修成功,除带头人孔德墉先生的模范表率作用外,全体族人的群策群力也至关重要,是续修成功的基础。从串联发动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全体族人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涌现出许许多多夫妻上阵,父子上阵,不计得失,忘我工作,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他们不仅发动本族人参与,而且团结孔姓之外的志士仁人加入到修谱的队伍中来,从决策班子到基层工作组均不乏外姓人士。形成了一支聚全族之势,合族内外之力的修谱精锐之师,夯实了续修《孔子世家谱》的基础。
    我们曾氏正处于修谱工作之中,群众基础已然存在,众族亲的期待与激情已成弦上之箭。但毋庸讳言,目前曾氏宗亲的激情只是零星之火,曾氏宗亲的才智尚属单独分散之力。
    曾氏修谱自2006年曾氏宗亲联宜总会成立,首届总会会长兼理事长曾文仲先生提出,“修族谱是本届理事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即告曾氏修谱已经启动,至今四年有余。总会,以及修谱办公室等职能机构确实作了大量工作,成绩显然,恕不多叙。但是否可以说仍然存在若干问题?这里仅举一二。
    问题议而不决、难决。
    不用亲历会议,只需在曾氏宗亲网上用心看看不难发现,很多重大问题议论多,决议少。当然,论坛是只有议论,没有决议的地方。我这里指的是有关修谱的会议(有宗亲在论坛上发表过类似观点的帖子)。象“大纲”、“方案”、“总体计划”等关乎全局、具指导作用的文件出台迟,有的还没出台(且不说《方案》、《大纲》中有些观点有待商榷)。此其一。
    其二,基层已到位重事修谱工作的宗亲的工作深入度有待提高。也就是说,这些宗亲的责任感和深入细致的精神有待提高。仅笔者管见,有地方新出台的族谱中就有错名、遗漏、挂系草率等现象;广大基层宗亲仍有待发动、宣传。仍有不少宗亲对修谱或持不同看法、或不关心,这种现象在通讯、交通发达的城市尚且如此,偏远的乡村更为普遍。
    其三,沟通机制和手段有待加强。总会的决心、决议、文件精神难以到达基层,能到达基层的普及率不够(具体多少,不知总会宗亲、论坛各睿智的版主是否心中有数,反正敝人孤陋寡闻,茫茫然也。)基层的状况、基层宗亲对修谱的心态到达不了总会。下情不能上传,领导人如何下决心?决策机构的决议、计划如何有的放矢、切中实际?总会的决心、决议、文件难达基层或普及率不够,如何发动、组织、凝聚族众?
    群策群力是成功的基础。笔者在这里列出三端决没有否定成绩之意。的的确确,五年来,从总会到基层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笔者由衷致以敬意。列此三端别无它意,只想提出问题,和大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夯实基础呢?这里有四点拙见供大家参考。

    ⒈总会领导团队进一步改进作风

  说到改进工作,总会领导团队是重要因素,不可或缺。我们曾氏宗亲联谊总会两届领导均已年逾古稀,他们不顾年高体弱,一直操心劳碌,捐钱出力,令人感佩!然而,没有办法,我们既然选择了承担,那就只有一条路:把这付重担挑起来,走下去,率领大家在续修曾氏族谱的路上勇往直前,直至到达胜利的彼岸。对于领导团队,笔者没有太多可言,只希望诸位以孔德墉先生为榜样,深邃洞察,高瞻远瞩,慎谋全局,细致入微,预事在前,防微杜渐;民主在先,集中在后,审慎研究,敢于断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深入基层,身体力行。

    ⒉ 边干边学,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修谱工作是一项浩瀚繁杂的系统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于人口普查。做过此事的人都知道,一个高敬业、高素质的工作队伍至关重要。基于修谱是民间活动的局限性,不可能象人口普查那样发挥行政的力量。既不能抽调,也不能行政命令。只能靠我们自己组织起来,边干边学,不断提高。
    这里提到的“工作队伍”严格地讲是指所有从事修谱工作的人员。都有不断学习、提高的必要。而最迫切,最需要的是那些从事人的资料收集、登记、整理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族人的入谱率,入谱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这是影响重修族谱的第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挑选责任心强、踏实肯干的人充任。其次,总会谱牒组或者中华曾氏新修族谱委员会(为行文方便,一下简称“上层”)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培训。不仅上岗之前要培训,过程中也要定期召开一定的会议,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再次提高。特别要重视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提高。上层应关心他们的困难,对于他们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另外,应认真对待网上的寻根问祖。凡到网上寻根问祖的宗亲都是与谱系失去联系的宗亲。是这次修谱要入谱的对象。我们修谱本意就是追宗溯源,理清世系。本来就担心宗亲入谱的漏失。人家找上门来,岂不是大好事。凡有族谱资料,有条件的宗亲,都应热心帮助,尽力查找、核实。帮助他们回归族系、找到宗源,实现他们寻祖归宗的夙愿。这既是您的一份爱心,也是为续修族谱事业出力,为增强总会的凝聚力作贡献。有关部门应记录在案,以便上谱。

    ⒊ 有布置有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总会常务副会长曾令霞在2009年的中华曾氏谱牒文化研讨会议上有这样一段精彩讲话:
     “我们必须十分明确,新修族谱是一项覆盖全国甚至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系统工程,如果缺少了哪个区域,就影响了新修族谱的完整性,它的价值就打了折扣。所以,要在全国有曾氏宗亲聚居的省、市、县、乡(镇)、村都要建立起新修族谱的组织,都要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得力人员,不然的话,我们今天的缺失将会留下历史的遗憾。”
    的确如此。我们不仅要组织起来,而且要让这些组织动起来,不是一般的动,而是有相当效率和质量的动。否则,这些基层组织形式上有了,但形同虚设,他不动或不符合要求地动。其结果必然影响本次修谱的质量。
    怎样才能不打或少打折扣,不留或少留遗憾呢?除了本文前述诸端外,做好督促检查亦很重要。做得好,可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得不好,难免不留下遗憾。
    要做好督促检查,检查者必须心中有数。也就是说,总会必须制定出若干标准,包括普查率、入谱率、普查表格式样、普查起止时间、谱册文牍规范、语言术语规范等等。(若涉及谱资料的数字化,则有更多的软件设计的文档规范要求。这里暂不展开,若有必要,容另文再议。)
    这里仅就“两个率”谈一点看法。普查率就是指已调查的人数占总宗亲人数的比率,入谱率即指计入谱册人数占总宗亲人数的比率。这两个率是衡量新谱的广泛性和修谱工作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讲,这两个指标做得越高越好。普查率越高说明走访、登记的人群越接近实际人群,它反映的是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入谱率越高说明入谱的人数越接近实际人数,反映的是该次修谱的记录、入谱情况。理想情况下:入谱率、普查率均为 1,
    即:入谱人数=普查人数=实际人数。 通常做不到。一般情况是:
        入谱人数 < 普查人数 < 实际人数。期望两个率接近于 1 。即三种人数的差值越小越好。
    实际人数应该不难得到,通过户籍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有相当数量宗亲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或已在单位离退休。这部分人的数据必须在当地派出所才能查到。
不知为什么,几乎查遍曾氏宗亲网上所有文件均不见这两个指标。弄不明白,离开这两个指标如何体现、检测本次修谱的入谱属性?到头来岂不是登录多少就算多少?
    在发动、组织修谱人员广泛、深入调查族人踪迹,收集资料等方面,孔氏是做得比较好的,值得我们学习。(参见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简报二○○九年第一期)

    ⒋ 理通信息渠道,加强上下沟通

    通则顺,通则和,通则立,通则强。孔氏的信息沟通是做得不错的。
    我们也建立了信息渠道。比如信函、电话、电邮、曾氏宗亲网等。在联系宗亲,告示总会精神,介绍宗亲联谊活动等方面,曾氏宗亲网做了大量工作,有目共睹。
   但是否有待改进?值得探讨。作为普通公民,他(她)想了解修谱进展情况,一般是两个途径:上网或等待小组长传达。由于网上有关修谱文件的分散性,上网查找,你得先找到相关栏目,再打开文件看看是不是有关修谱的,然后再看是不是当前的、你要找的。耗时费力,时效性查。于沟通不利。不知为什么不建立修谱简报。其实它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时效性好、系统性强、针对性强。建议建立修谱简报,以书刊、网络形式发布。使得无论能否上网的宗亲都能及时了解修谱进展情况。宗亲网的栏目也应作适当调整。


之二
 
族谱的重要性与修谱管理
   
    上篇拙文《修谱小议(一)》从对《方案》、《大纲》的评价,分析了总会上层指导修谱的困难与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本文将重点分析族谱质量的评判以及目前修谱存在的问题。
     
族人之于族谱
    六十九派东宗宗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毓塼公于《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注叙》中云:
 “谱者,家书也。率族念祖,同归省身。无谱联,属族也?而途人之矣!虽励其孝无辱先,而泛不切已,鲜不对面千山。若以共谱之人,率念共祖之训者,则大有异焉。
昔我宗圣公三省诚身,一唯传道。《孝经》、《大学》,其义宏深。而其中训行、训道:齐家总在立身,修身者,恕人;忝生、辱先而不孝也。海内读其书者,无不祖之、宗之,矧为其后。顾可不念其祖与然。率乃攸行之,达人亦叠起矣。再传元、申、华,三传西,四传钦,五传平海侯淂。八传尚书令炜,皆以孝行称天下。十五传关内侯据,移孝作忠,以节傲新莽,挚族徙吴之吉阳,此不辱身即不辱先者也,是吾祖之道,又南行矣。年愈久,衍愈繁,由吉阳而楚、广、闽、浙、川、云、贵省,其间忠孝节义、道德文章具体而征之辈,史志班班,然总不离以孝立其本者。”【注1】
    族谱除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外,其重要的教诲意义,在毓塼公的“注叙”一文中又明示昭昭。始则宗圣公三省诚身,一唯传道,以其著作和行为教化天下,训导子孙。子孙皆以孝行称天下。继而“孝”升华为“忠”,故而有关内侯据公“移孝作忠,以节傲新莽”,率族南迁。故而曾氏后人中“忠孝节义、道德文章具体而征之辈,史志班班”。
    用现代观点看,“孝”是一切优良品德的基础。不孝不悌的人不可能具有其他美德。有了孝道才可能爱人民,爱祖国。是为现代意义下的“忠”;有了孝道才可能省身自律,克己奉公。可谓现代意义下的“节”; 有了孝道才可能以仁待人,以义接物,团结朋友,共谋大业。可谓现代意义下的“义”。近、现代曾氏后裔中秉承祖训成就大业者亦不乏其人。我们修谱应将祖训族风传承下去。    
    曾氏一族有着优良的传统家风,深厚的文化内涵,享誉天下的祖宗根基,纯正不二的宗脉传承。华夏子孙中有着如此优良秉性的氏族为数不多、其他姓氏难具全备。这是曾氏家族的荣耀。现代曾氏后裔无不深深引以为豪,视如珍宝。
    现代曾氏后裔视修谱为神圣使命。修谱对于本族是传承祖训,弘扬族风;推而广之,是教育今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谷牧语)。必须尽心尽力尽责把它做好。
    现代曾氏后裔对于族谱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即“明世系”,亦即希望任何曾氏宗亲都能通过曾氏族谱查到自己的宗脉,直至曾子、曲烈公。
    现代曾氏后裔希望看到的是一部高质量的族谱。    
    何谓“高质量”?它必须:
    ●  阐明了文化传统、祖训族风、名人事迹;
    ● 有较高的入谱率。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拟订切实可行的(请注意!不是“不切实际的”)指标;
    ● 查明了失落、失散的房系或单个族人,考证其与宗系的正确连接,并记录入谱;
    ● 阐明了各房系的迁涉脉络;
    ● 明确了主流名派,明确了至今仍在使用的非主流名派与主流名派的对应关系;
    ● 考证了各非主流名派的开基祖之上在宗系的位置,即该开基祖的父亲在宗系的位置;
       以资疏通此支脉与宗系的联系;
    ● 对于宗亲提出的某些旧谱存在的疑问,经考究证明确实有误的世系错误,得以更正;
    ● 对于断叙、失叙的房系,在现有条件下能考究正确,能联上宗系的都应连接上;在现有条件下,在本次修谱时间内不能考究落实的,具文作了说明;
    ● 方便检索、查询。具有多种检索方式;既能从上、中层某祖向下查其房系子孙;也能从下向上查其列祖,直至宗源(——参公——曲烈公)。【注2】
    (其余从略)
    除此,实难以“高质量”相颂。
    现代曾氏后裔认为续修族谱本身就是履行孝道。修谱者应有强烈的使命感。修谱者应当谨记祖训,每日三省,修谱先修身。排除杂念,敢挑重担,敢担责任,扎扎实实地修谱。不至留下遗憾。

修谱现状
  
    笔者愚钝,不知曾氏(总会)修谱从何时算起。《大纲》指出:“2006年9月,在山东嘉祥成立的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上,把发动新修族谱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之后,才有谱牒组的成立,各种会议等等。那么“2006年9月”应为起点。如此算来,至今已四年有余。
    四年后的今天,曾氏(总会)的修谱现状又是怎样呢?曾氏宗亲网作了若干报道。有开会,组建班子,学习调研,发表文章、决议,筹措资金等等。的确作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绩也不可否认。是否可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呢?有两位宗亲的帖子,其中说了些实话。这里摘录若干,以飨大家。
    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副会长、广东惠东曾氏宗亲会理事长曾良建在其帖子“关于全国修谱工作的意见”中云: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可行性方案及工作计划和宗旨出台(包括修谱工作要细化到什么程度,具体要修到什么年限,修谱记录的起止时间,资金来源等等)。因为近几年来,每次开会都在讨论全国修谱工作,直到今天为止,对修谱工作也没有实质性的方案出台。”
 宗亲曾增在其帖子“浅谈中华曾氏修谱事一二”中说:
  “自从我们曾氏宗亲联合总会成立以来,一、二届历次会议,都将全国性修谱议题纳入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我们的宗会组织性质的局限性的原因,会议很民主,好像回到了宗圣公的那个年代,各抒已见,大家只讲好的,只拣好听的说,没把实质性问题提出来,摆在桌面上讨论。所以,大多数会议对修谱事谊都不了了之。于是,常常容易走入误区。”
    谦恭礼让,崇尚民主是人之美德,应该提倡。我们也应该提倡实事求是,敢说实话做实事的美德。如果谦恭礼让到连真话实话都不敢讲,质性的问题都不敢提出来,摆在桌面上讨论,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低。会议开了、时间过去了,而决议拿不出来。“走入误区”不是不可能的。
    有兴趣的宗亲不妨留心上层在历届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已出台的重要文件,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上层的修谱思路。即如《方案》所说:“分层次操作”。“总会作为最高层只抓具有指导意义的“大纲”、原则”。修谱的大部分实质性的工作都划给了中下层。至于对中下层工作的“督促”、“指导”,那其实只不过是书面文章而已。质量控制、检查落实更是只字未提【3】。最后将下面编写的谱与上面编写的所谓“大通谱”凑到一起即可大工告成。或按《大纲》的描述:“汇集各支系的修谱史料,组织专家学者,编审出版有权威的中华曾氏渊源与繁衍发展脉络史册”。
   明眼人不难看出,按这种思路存在三大误区:
   1.作为修谱对象的现代人,对其调查登记是可有可无的;登记、入谱的人数是可多可少的;
   2.新、旧入谱资料的正确性是可以不必考究的;
   3.作为曾姓氏族的宗谱是可以简单拼接的,各分册从形式到内容是可以不同的。
    笔者认为这三大误区,在当前或多或少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如不引起足够的认识,及时加以纠正,必将影响修谱质量。
    上层修谱思路是否有所束缚?目前修谱是否存在失于控制、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笔者不敢妄言。在这里不过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罢了。

图章的分量

    曾氏先人修谱是十分审慎的。修谱,审查独立进行。历绳宗子之法,南宗设局,东宗查核。先由南宗设局修谱,修谱者着手修谱必洗心革面,诚惶诚恐,认真考核,反复核对,以期去伪存真。十分提防窜谱改系,义子赘婿无谱乱宗等情形发生。反复核查无误后,南宗加盖图章,再由东宗详查,核盖钤记,并呈请衍圣公府核盖紫印。【注4】
    先人修谱,慎之又慎。故而盖章之时,心安理得。
孔氏今人修谱,亦为谨慎认真。起初认真调查。发函、走访,文字记录、填写表格,修谱机构对被调查人的资料审查核对后,如发现有误,则反馈资料给被调查者,请其核实。确实无误后,方正式记录在案,以被入谱。对于失记、存疑者则认真查找,考证世系连接,使其入谱正确无误。因此有几支失散多年的房系宗亲,在这次修谱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注5】。
    孔氏此次修谱也盖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印章。以示此次修谱的正确性、权威性。故而盖章之时也能心安理得。
   曾氏此次修谱,声势不可谓不大。倘若不幸笔者言中,修出的东西不伦不类。当大工告成,弹冠相庆之时,我们要不要盖章呢?谁敢盖?兴许有胆大者云“我来盖”! 且慢,此印系全族之心,重千钧之力,你能盖得下去?

你知我知大家知
   
    中华曾氏新修族谱办公室文件办(09)1号在涉及2009年计划处指出:
   “第二,采取措施,加大对修谱的宣传发动力度。通过曾氏宗亲网,编发简报、文件等方式,把对新修族谱指导大纲及这次会议纪要广泛宣传。同时总会修谱办公室督导组,将派出二、三个组,到各地特别是尚未组织起来的省市,开展联谊及调研工作,尽可能做到有曾氏居住的省市县都参加这次联修族谱活动。”
    时隔一年 ,不知调研情况怎样。他们组织起来了吗?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哪些省、市、县完成了修谱?哪些正在进行?哪些还没开始?境外如何?
    此次全国性的修谱是数百年来的第一次。宗圣后裔关心者甚多,支持者甚多。热切希望总会下属机构之诸君加倍努力,在总会领导下,率领全族切实修谱,修出一部高质量的曾氏族谱。热切希望加强对修谱进展情况的宣传报道,认真履行总会领导在各届会议上提出的“知情权”。 你知我知大家知,实为尊重宗亲,团结宗亲,加强总会凝聚力的务实之举。

【注】:
    (1)摘自“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注叙”。
         (曾氏宗亲网: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0668)
    (2) 一般编者很容易忽视这一功能。笔者接触过若干地方谱,几乎所有谱册均无索引,要想从若大一本谱册中找到某人,有如大海捞针,甚感不便。其实,只需在书末增加一个人名——页码对照索引,举手之劳,却为使用者提供很大方便。也算是落实“以人为本”吧。看来,在这方面我们还得向西方人学习。
  (3)上层感到“修谱工作的艰巨性”和“组织领导的局限性”的困难。须知中下层比我们更加困难。他们除了受限于同样的两点制约之外,他们的客观条件比我们更差。如果我们的“指导”不到位,再加上一个“不强求”,结果他们只好按他们的理解和能力去写。
作为大型文字著作,在写作上做适当分工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在统一规划管理之下进行。如果整体不统一规划,“督促”、“指导”流于形式,对一些重要的东西 “不强求”,那是出不了好作品的。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个大杂烩。
    (4)参看《例言》。
    (5)参看孔氏宗亲网。

一键分享到:
上一篇文章 天下一曾无二曾 源出武城 根在…
    
下一篇文章 写给珪公系利教运房系的公开信…
回到列表 打印本文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不存在。

本站内容版权归《曾氏宗亲网》所有,如若引载,请注明出处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