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的重要性与修谱管理 上篇拙文《修谱小议(一)》从对《方案》、《大纲》的评价,分析了总会上层指导修谱的困难与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本文将重点分析族谱质量的评判以及目前修谱存在的问题。
族人之于族谱 六十九派东宗宗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毓塼公于《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注叙》中云:
“谱者,家书也。率族念祖,同归省身。无谱联,属族也?而途人之矣!虽励其孝无辱先,而泛不切已,鲜不对面千山。若以共谱之人,率念共祖之训者,则大有异焉。
昔我宗圣公三省诚身,一唯传道。《孝经》、《大学》,其义宏深。而其中训行、训道:齐家总在立身,修身者,恕人;忝生、辱先而不孝也。海内读其书者,无不祖之、宗之,矧为其后。顾可不念其祖与然。率乃攸行之,达人亦叠起矣。再传元、申、华,三传西,四传钦,五传平海侯淂。八传尚书令炜,皆以孝行称天下。十五传关内侯据,移孝作忠,以节傲新莽,挚族徙吴之吉阳,此不辱身即不辱先者也,是吾祖之道,又南行矣。年愈久,衍愈繁,由吉阳而楚、广、闽、浙、川、云、贵省,其间忠孝节义、道德文章具体而征之辈,史志班班,然总不离以孝立其本者。”【注1】
族谱除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外,其重要的教诲意义,在毓塼公的“注叙”一文中又明示昭昭。始则宗圣公三省诚身,一唯传道,以其著作和行为教化天下,训导子孙。子孙皆以孝行称天下。继而“孝”升华为“忠”,故而有关内侯据公“移孝作忠,以节傲新莽”,率族南迁。故而曾氏后人中“忠孝节义、道德文章具体而征之辈,史志班班”。
用现代观点看,“孝”是一切优良品德的基础。不孝不悌的人不可能具有其他美德。有了孝道才可能爱人民,爱祖国。是为现代意义下的“忠”;有了孝道才可能省身自律,克己奉公。可谓现代意义下的“节”; 有了孝道才可能以仁待人,以义接物,团结朋友,共谋大业。可谓现代意义下的“义”。近、现代曾氏后裔中秉承祖训成就大业者亦不乏其人。我们修谱应将祖训族风传承下去。
曾氏一族有着优良的传统家风,深厚的文化内涵,享誉天下的祖宗根基,纯正不二的宗脉传承。华夏子孙中有着如此优良秉性的氏族为数不多、其他姓氏难具全备。这是曾氏家族的荣耀。现代曾氏后裔无不深深引以为豪,视如珍宝。
现代曾氏后裔视修谱为神圣使命。修谱对于本族是传承祖训,弘扬族风;推而广之,是教育今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谷牧语)。必须尽心尽力尽责把它做好。
现代曾氏后裔对于族谱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即“明世系”,亦即希望任何曾氏宗亲都能通过曾氏族谱查到自己的宗脉,直至曾子、曲烈公。
现代曾氏后裔希望看到的是一部高质量的族谱。
何谓“高质量”?它必须:
● 阐明了文化传统、祖训族风、名人事迹;
● 有较高的入谱率。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拟订切实可行的(请注意!不是“不切实际的”)指标;
● 查明了失落、失散的房系或单个族人,考证其与宗系的正确连接,并记录入谱;
● 阐明了各房系的迁涉脉络;
● 明确了主流名派,明确了至今仍在使用的非主流名派与主流名派的对应关系;
● 考证了各非主流名派的开基祖之上在宗系的位置,即该开基祖的父亲在宗系的位置;
以资疏通此支脉与宗系的联系;
● 对于宗亲提出的某些旧谱存在的疑问,经考究证明确实有误的世系错误,得以更正;
● 对于断叙、失叙的房系,在现有条件下能考究正确,能联上宗系的都应连接上;在现有条件下,在本次修谱时间内不能考究落实的,具文作了说明;
● 方便检索、查询。具有多种检索方式;既能从上、中层某祖向下查其房系子孙;也能从下向上查其列祖,直至宗源(——参公——曲烈公)。【注2】
(其余从略)
除此,实难以“高质量”相颂。
现代曾氏后裔认为续修族谱本身就是履行孝道。修谱者应有强烈的使命感。修谱者应当谨记祖训,每日三省,修谱先修身。排除杂念,敢挑重担,敢担责任,扎扎实实地修谱。不至留下遗憾。
修谱现状
笔者愚钝,不知曾氏(总会)修谱从何时算起。《大纲》指出:“2006年9月,在山东嘉祥成立的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上,把发动新修族谱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之后,才有谱牒组的成立,各种会议等等。那么“2006年9月”应为起点。如此算来,至今已四年有余。
四年后的今天,曾氏(总会)的修谱现状又是怎样呢?曾氏宗亲网作了若干报道。有开会,组建班子,学习调研,发表文章、决议,筹措资金等等。的确作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绩也不可否认。是否可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呢?有两位宗亲的帖子,其中说了些实话。这里摘录若干,以飨大家。
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副会长、广东惠东曾氏宗亲会理事长曾良建在其帖子“关于全国修谱工作的意见”中云: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可行性方案及工作计划和宗旨出台(包括修谱工作要细化到什么程度,具体要修到什么年限,修谱记录的起止时间,资金来源等等)。因为近几年来,每次开会都在讨论全国修谱工作,直到今天为止,对修谱工作也没有实质性的方案出台。”
宗亲曾增在其帖子“浅谈中华曾氏修谱事一二”中说:
“自从我们曾氏宗亲联合总会成立以来,一、二届历次会议,都将全国性修谱议题纳入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我们的宗会组织性质的局限性的原因,会议很民主,好像回到了宗圣公的那个年代,各抒已见,大家只讲好的,只拣好听的说,没把实质性问题提出来,摆在桌面上讨论。所以,大多数会议对修谱事谊都不了了之。于是,常常容易走入误区。”
谦恭礼让,崇尚民主是人之美德,应该提倡。我们也应该提倡实事求是,敢说实话做实事的美德。如果谦恭礼让到连真话实话都不敢讲,质性的问题都不敢提出来,摆在桌面上讨论,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低。会议开了、时间过去了,而决议拿不出来。“走入误区”不是不可能的。
有兴趣的宗亲不妨留心上层在历届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已出台的重要文件,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上层的修谱思路。即如《方案》所说:“分层次操作”。“总会作为最高层只抓具有指导意义的“大纲”、原则”。修谱的大部分实质性的工作都划给了中下层。至于对中下层工作的“督促”、“指导”,那其实只不过是书面文章而已。质量控制、检查落实更是只字未提【3】。最后将下面编写的谱与上面编写的所谓“大通谱”凑到一起即可大工告成。或按《大纲》的描述:“汇集各支系的修谱史料,组织专家学者,编审出版有权威的中华曾氏渊源与繁衍发展脉络史册”。
明眼人不难看出,按这种思路存在三大误区:
1.作为修谱对象的现代人,对其调查登记是可有可无的;登记、入谱的人数是可多可少的;
2.新、旧入谱资料的正确性是可以不必考究的;
3.作为曾姓氏族的宗谱是可以简单拼接的,各分册从形式到内容是可以不同的。
笔者认为这三大误区,在当前或多或少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如不引起足够的认识,及时加以纠正,必将影响修谱质量。
上层修谱思路是否有所束缚?目前修谱是否存在失于控制、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笔者不敢妄言。在这里不过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罢了。
图章的分量 曾氏先人修谱是十分审慎的。修谱,审查独立进行。历绳宗子之法,南宗设局,东宗查核。先由南宗设局修谱,修谱者着手修谱必洗心革面,诚惶诚恐,认真考核,反复核对,以期去伪存真。十分提防窜谱改系,义子赘婿无谱乱宗等情形发生。反复核查无误后,南宗加盖图章,再由东宗详查,核盖钤记,并呈请衍圣公府核盖紫印。【注4】
先人修谱,慎之又慎。故而盖章之时,心安理得。
孔氏今人修谱,亦为谨慎认真。起初认真调查。发函、走访,文字记录、填写表格,修谱机构对被调查人的资料审查核对后,如发现有误,则反馈资料给被调查者,请其核实。确实无误后,方正式记录在案,以被入谱。对于失记、存疑者则认真查找,考证世系连接,使其入谱正确无误。因此有几支失散多年的房系宗亲,在这次修谱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注5】。
孔氏此次修谱也盖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印章。以示此次修谱的正确性、权威性。故而盖章之时也能心安理得。
曾氏此次修谱,声势不可谓不大。倘若不幸笔者言中,修出的东西不伦不类。当大工告成,弹冠相庆之时,我们要不要盖章呢?谁敢盖?兴许有胆大者云“我来盖”! 且慢,此印系全族之心,重千钧之力,你能盖得下去?
你知我知大家知 中华曾氏新修族谱办公室文件办(09)1号在涉及2009年计划处指出:
“第二,采取措施,加大对修谱的宣传发动力度。通过曾氏宗亲网,编发简报、文件等方式,把对新修族谱指导大纲及这次会议纪要广泛宣传。同时总会修谱办公室督导组,将派出二、三个组,到各地特别是尚未组织起来的省市,开展联谊及调研工作,尽可能做到有曾氏居住的省市县都参加这次联修族谱活动。”
时隔一年 ,不知调研情况怎样。他们组织起来了吗?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哪些省、市、县完成了修谱?哪些正在进行?哪些还没开始?境外如何?
此次全国性的修谱是数百年来的第一次。宗圣后裔关心者甚多,支持者甚多。热切希望总会下属机构之诸君加倍努力,在总会领导下,率领全族切实修谱,修出一部高质量的曾氏族谱。热切希望加强对修谱进展情况的宣传报道,认真履行总会领导在各届会议上提出的“知情权”。 你知我知大家知,实为尊重宗亲,团结宗亲,加强总会凝聚力的务实之举。
【注】:
(1)摘自“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注叙”。
(曾氏宗亲网: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0668) (2) 一般编者很容易忽视这一功能。笔者接触过若干地方谱,几乎所有谱册均无索引,要想从若大一本谱册中找到某人,有如大海捞针,甚感不便。其实,只需在书末增加一个人名——页码对照索引,举手之劳,却为使用者提供很大方便。也算是落实“以人为本”吧。看来,在这方面我们还得向西方人学习。
(3)上层感到“修谱工作的艰巨性”和“组织领导的局限性”的困难。须知中下层比我们更加困难。他们除了受限于同样的两点制约之外,他们的客观条件比我们更差。如果我们的“指导”不到位,再加上一个“不强求”,结果他们只好按他们的理解和能力去写。
作为大型文字著作,在写作上做适当分工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在统一规划管理之下进行。如果整体不统一规划,“督促”、“指导”流于形式,对一些重要的东西 “不强求”,那是出不了好作品的。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个大杂烩。
(4)参看《例言》。
(5)参看孔氏宗亲网。